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的“和谐”建构
发布时间:2021-04-22 05:04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统摄着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当前,我国社会成员的思想活动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与分配形式多样化、社会阶层化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多样化的社会意识还将长期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的共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否定了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从理论入手,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背景下,在多样化社会意识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处于“一元化”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其科学性与先进性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社会大部分成员利益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其理论建设的根本所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社会意识的本质特征。所以,本文...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建构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发展
二、 “社会意识”的内涵及我国多样化社会意识的特征
三、 “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四、 “和谐社会”的涵义及与“意识形态”建构的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必要性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
二、 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要求
三、 解决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目标与原则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目标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元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原则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途径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大众性、包容性与开放性
二、 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市场经济运行的“适应”与“超越”
四、 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意识的有效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153223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建构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发展
二、 “社会意识”的内涵及我国多样化社会意识的特征
三、 “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四、 “和谐社会”的涵义及与“意识形态”建构的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必要性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
二、 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要求
三、 解决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目标与原则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目标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元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原则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和谐”建构的途径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大众性、包容性与开放性
二、 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市场经济运行的“适应”与“超越”
四、 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意识的有效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153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5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