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新中国粮食工作的大政方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2 18:26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过程中,始终重视解决粮食问题,领导制定了许多与粮食工作有关的大政方针,本文选取了统购统销、“以粮为纲”、农村人民公社的粮食分配制度、“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等五个与粮食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分析它们提出的背景、毛泽东与它们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粮食工作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对毛泽东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作一历史评价,以期为今天的人们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一、统购统销政策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值得人们关注、也是影响最深远的经济政策之一,它主要是由陈云提出来的,但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同和支持。毛泽东之所以赞同和支持这项政策,是因为统购统销政策与毛泽东改造个体农民的思路相吻合,符合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径选择,符合毛泽东改造私营工商业的要求,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思考。二、“以粮为纲”方针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它既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粮食问题的担扰和重视,也说明了党和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倾向。毛泽东提出“以粮为纲”方针,首先是他历来重视粮食问题的真实反映和自然延续。此外...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1章 毛泽东与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
1.1 统购统销政策与毛泽东改造个体农民的思路相吻合
1.2 统购统销政策符合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1.3 统购统销政策符合毛泽东改造私营工商业的要求
1.4 统购统销政策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思考
第2章 毛泽东与“以粮为纲”方针的提出及其作用
2.1 “以粮为纲”的提出和毛泽东的考虑
2.2 “以粮为纲”方针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的独特作用
2.2.1 “以粮为纲”成为“文革”期间一些领导干部坚持抓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工作的最好理由
2.2.2 “以粮为纲”对“文革”时期的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2.3 “以粮为纲”方针的评价
2.3.1 积极作用
2.3.2 消极作用
第3章 毛泽东与农村人民公社的粮食分配制度
3.1 毛泽东与农村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兴起和取消
3.1.1 公共食堂的出现
3.1.2 公共食堂的制度特征
3.1.3 毛泽东与公共食堂的关系
3.2 毛泽东与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确立
3.2.1 毛泽东从“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和农民瞒产私分的行为中发现了人民公社大集体所有制中存在的问题
3.2.2 随着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毛泽东从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又提出了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问题
3.2.3 经过不断地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毛泽东下决心确立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3.2.4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确定后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方法
3.3 影响毛泽东思考与决策农村粮食分配制度的基本因素
3.3.1 青年时代对“新村”理想的影响
3.3.2 迷恋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和供给制生活的影响
3.3.3 误解“资产阶级法权”的影响
3.3.4 毛泽东实践特性的影响
3.3.5 对人民群众生活及其利益的关怀
第4章 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中的粮食观及其影响
4.1 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的提出
4.2 毛泽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的原因和背景分析
4.2.1 国际因素
4.2.2 毛泽东对备战的强调和他认同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论断有关
4.2.3 国内因素
4.2.4 “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4.3 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对当年粮食工作的影响
4.3.1 促使农村粮食征购政策调整,实行藏富于民、藏粮于民
4.3.2 促进了对节约粮食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第5章 毛泽东与农业学大寨运动
5.1 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的经过
5.2 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的原因
5.2.1 六十年代初党内对农业遭遇挫折的反思
5.2.2 毛泽东对形势的认识和他的底线
5.2.3 大寨典型成为毛泽东说服党内不同意见的有力武器
5.3 农业学大寨运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5.3.1 农业学大寨运动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
5.3.2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左”倾思想观念和政策束缚和摧残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第6章 对毛泽东解决新中国粮食问题的历史评价
6.1 毛泽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问题
6.1.1 毛泽东把粮食看作是稳定社会、安定人心的物质保证
6.1.2 毛泽东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与他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6.1.3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6.2 毛泽东一直在努力解决粮食问题
6.2.1 领导开展全国土地改革运动,拉开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序幕
6.2.2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力图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6.2.3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及其调整,保证了城乡粮食购销的基本稳定
6.2.4 纠正“左”倾错误,确立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
6.2.5 号召农业学大寨,探索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新道路
6.3 毛泽东一直没有解决好粮食问题
6.3.1 毛泽东总想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3.2 毛泽东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
6.3.3 毛泽东过分强调思想动员和精神鼓励的作用,忽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和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七千人大会前的共识与歧见——一九六一年北京会议、庐山会议若干议题述评[J]. 王素莉. 中共党史研究. 2012(06)
[2]成就与教训:学大寨运动中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J]. 王瑞芳. 中共党史研究. 2011(08)
[3]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在农村工作中再度纠“左”的可贵起步[J]. 唐正芒.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4)
[4]周恩来与“四清”运动[J]. 曹力铁. 江汉论坛. 2010(10)
[5]农民的“集体劳动”:缘由、规范及实施[J]. 刘金海. 中共党史研究. 2010(02)
[6]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及其对“人民公社”失误的纠正[J]. 唐振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略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粮食工作的领导[J]. 唐正芒. 中共党史研究. 2009(12)
[8]“反修防修”与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J]. 黄蓉芳. 社会主义研究. 2009(06)
[9]毛泽东与大跃进时期田家英的调查研究[J]. 唐正芒. 现代哲学. 2009(06)
[10]试论毛泽东“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J]. 任松峰,崔维友. 学理论. 2009(15)
本文编号:3154251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1章 毛泽东与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
1.1 统购统销政策与毛泽东改造个体农民的思路相吻合
1.2 统购统销政策符合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1.3 统购统销政策符合毛泽东改造私营工商业的要求
1.4 统购统销政策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思考
第2章 毛泽东与“以粮为纲”方针的提出及其作用
2.1 “以粮为纲”的提出和毛泽东的考虑
2.2 “以粮为纲”方针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的独特作用
2.2.1 “以粮为纲”成为“文革”期间一些领导干部坚持抓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工作的最好理由
2.2.2 “以粮为纲”对“文革”时期的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2.3 “以粮为纲”方针的评价
2.3.1 积极作用
2.3.2 消极作用
第3章 毛泽东与农村人民公社的粮食分配制度
3.1 毛泽东与农村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兴起和取消
3.1.1 公共食堂的出现
3.1.2 公共食堂的制度特征
3.1.3 毛泽东与公共食堂的关系
3.2 毛泽东与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确立
3.2.1 毛泽东从“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和农民瞒产私分的行为中发现了人民公社大集体所有制中存在的问题
3.2.2 随着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毛泽东从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又提出了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问题
3.2.3 经过不断地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毛泽东下决心确立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3.2.4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确定后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方法
3.3 影响毛泽东思考与决策农村粮食分配制度的基本因素
3.3.1 青年时代对“新村”理想的影响
3.3.2 迷恋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和供给制生活的影响
3.3.3 误解“资产阶级法权”的影响
3.3.4 毛泽东实践特性的影响
3.3.5 对人民群众生活及其利益的关怀
第4章 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中的粮食观及其影响
4.1 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的提出
4.2 毛泽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的原因和背景分析
4.2.1 国际因素
4.2.2 毛泽东对备战的强调和他认同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论断有关
4.2.3 国内因素
4.2.4 “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4.3 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对当年粮食工作的影响
4.3.1 促使农村粮食征购政策调整,实行藏富于民、藏粮于民
4.3.2 促进了对节约粮食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第5章 毛泽东与农业学大寨运动
5.1 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的经过
5.2 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的原因
5.2.1 六十年代初党内对农业遭遇挫折的反思
5.2.2 毛泽东对形势的认识和他的底线
5.2.3 大寨典型成为毛泽东说服党内不同意见的有力武器
5.3 农业学大寨运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5.3.1 农业学大寨运动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
5.3.2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左”倾思想观念和政策束缚和摧残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第6章 对毛泽东解决新中国粮食问题的历史评价
6.1 毛泽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问题
6.1.1 毛泽东把粮食看作是稳定社会、安定人心的物质保证
6.1.2 毛泽东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与他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6.1.3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6.2 毛泽东一直在努力解决粮食问题
6.2.1 领导开展全国土地改革运动,拉开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序幕
6.2.2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力图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6.2.3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及其调整,保证了城乡粮食购销的基本稳定
6.2.4 纠正“左”倾错误,确立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
6.2.5 号召农业学大寨,探索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新道路
6.3 毛泽东一直没有解决好粮食问题
6.3.1 毛泽东总想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3.2 毛泽东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
6.3.3 毛泽东过分强调思想动员和精神鼓励的作用,忽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和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七千人大会前的共识与歧见——一九六一年北京会议、庐山会议若干议题述评[J]. 王素莉. 中共党史研究. 2012(06)
[2]成就与教训:学大寨运动中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J]. 王瑞芳. 中共党史研究. 2011(08)
[3]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在农村工作中再度纠“左”的可贵起步[J]. 唐正芒.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4)
[4]周恩来与“四清”运动[J]. 曹力铁. 江汉论坛. 2010(10)
[5]农民的“集体劳动”:缘由、规范及实施[J]. 刘金海. 中共党史研究. 2010(02)
[6]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及其对“人民公社”失误的纠正[J]. 唐振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略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粮食工作的领导[J]. 唐正芒. 中共党史研究. 2009(12)
[8]“反修防修”与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J]. 黄蓉芳. 社会主义研究. 2009(06)
[9]毛泽东与大跃进时期田家英的调查研究[J]. 唐正芒. 现代哲学. 2009(06)
[10]试论毛泽东“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J]. 任松峰,崔维友. 学理论. 2009(15)
本文编号:3154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5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