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早期思想研究 ——以《村治月刊》和《新东方》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06 04:36
吕振羽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方向涉及政治史、思想史、民族史、经济史等诸多方面,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目前学术界对吕振羽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在他的中期和晚期,而关于他早期思想的研究则涉及不多。笔者经过阅读,发现吕振羽早年曾在《村治月刊》和《新东方》杂志发表许多文章,因此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文章,用以研究他的早期思想,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笔者对吕振羽在《村治月刊》时期的村治理念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分别进行概括,找出二者的区别,同时分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由于有这些差异,决定了吕振羽抛弃村治理念,转而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第二,笔者通过研究《新东方》杂志作者群体,以及研究《新东方》杂志所关心的一些问题,从而概括出吕振羽在《新东方》杂志期间的思想特别是厘清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三,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经历从疏远走向接近的过程,他逐步抛弃三民主义和国民党,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笔者通过人际交往、国内政治、文化环境,国际经济大趋势等一系列因素的研究,深度分析吕振羽思想变化的原因。本文通过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3 研究史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文章创新之处
第2章 吕振羽和《村治月刊》
2.1 村治运动和《村治月刊》
2.2 梁漱溟主张乡村建设的原因
2.3 梁漱溟乡村建设之特色
2.3.1 治乡为表,治国为里
2.3.2 文化重构为本质
2.3.3 组织建设为主体
2.3.4 知识分子管理为关键
2.3.5 精神建设为目的
2.3.6 反对地方自治
2.4 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
2.5 吕振羽研究村治的旨趣
2.6 吕振羽村治思想之特色
2.6.1 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2.6.2 借鉴其他主义
2.6.3 注重土地制度
2.6.4 政府参与村治
2.6.5 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2.7 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
第3章 吕振羽与《新东方》
3.1 《新东方》杂志与“东方问题研究会”
3.2 《新东方》杂志的作者群研究
3.2.1 谭丕模——唯物论者
3.2.2 刘思慕——向往马克思主义
3.3 反对“太平洋国际学会”
3.4 走向马克思主义
3.4.1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述
3.4.2 运用阶级分析法与辩证法
3.4.3 社会主义是出路
第4章 吕振羽早期思想转变的原因
4.1 吕振羽与梁漱溟意见的分歧
4.2 李达与吕振羽的师生情
4.3 《新东方》其他人群对吕振羽的影响
4.4 国民党的影响
4.5 出版业繁荣的影响
4.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资料
致谢
附录A:吕振羽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著作篇目索引
附录B:吕振羽早年活动著述表 1921——193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267536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3 研究史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文章创新之处
第2章 吕振羽和《村治月刊》
2.1 村治运动和《村治月刊》
2.2 梁漱溟主张乡村建设的原因
2.3 梁漱溟乡村建设之特色
2.3.1 治乡为表,治国为里
2.3.2 文化重构为本质
2.3.3 组织建设为主体
2.3.4 知识分子管理为关键
2.3.5 精神建设为目的
2.3.6 反对地方自治
2.4 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
2.5 吕振羽研究村治的旨趣
2.6 吕振羽村治思想之特色
2.6.1 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2.6.2 借鉴其他主义
2.6.3 注重土地制度
2.6.4 政府参与村治
2.6.5 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2.7 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
第3章 吕振羽与《新东方》
3.1 《新东方》杂志与“东方问题研究会”
3.2 《新东方》杂志的作者群研究
3.2.1 谭丕模——唯物论者
3.2.2 刘思慕——向往马克思主义
3.3 反对“太平洋国际学会”
3.4 走向马克思主义
3.4.1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述
3.4.2 运用阶级分析法与辩证法
3.4.3 社会主义是出路
第4章 吕振羽早期思想转变的原因
4.1 吕振羽与梁漱溟意见的分歧
4.2 李达与吕振羽的师生情
4.3 《新东方》其他人群对吕振羽的影响
4.4 国民党的影响
4.5 出版业繁荣的影响
4.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资料
致谢
附录A:吕振羽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著作篇目索引
附录B:吕振羽早年活动著述表 1921——193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267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26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