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春电影,从“政治”到“性/别”政治
发布时间:2021-07-06 04:46
本文梳理了台湾青春电影三十年的发展脉络。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是与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早期的台湾历史经验使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春电影也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现实。而进入新世纪后,青春电影则趋向商业化,有着与早前电影截然不同的清新气息。在台湾30年青春电影中有许多可资研究的议题,本文选取的是电影中展现的“政治”和“性/别”两个问题并加以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电影凸显了一种所谓“台北气质”和“台南气质”的“对抗”。这两种气质在电影中的出现,实际上是两种政治身份在台湾岛内的僵持。本来是统一的中华身份,结果因为政治原因而分裂出两种情形。青春电影再现这种现象,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背后的政治原因,或以温情的视角对特定气质细致地描摹。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性/别”问题。虽然台湾的妇女、同志解放运动并不彻底,然而它的确是走在了亚洲其它国家、地区的前列,尤其重要的是,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有大量的女性或同志素材。台湾青春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往往是弱势的,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女性的强势呢?在分析中本文发现,不论电影多么偏向女性,其最终结果都是男性导向的。青春同志电影恰好适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打破了...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青春电影的概念
二、青春电影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论题与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台湾青春电影三十年
第一节 台湾青春电影三十发展概述
第二节 青春电影三十年演变分析
第三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政治”与“性/别”
第二章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政治”
第一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台北气质”
第二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台南气质”
第三节 台湾青春电影在新世纪表现出的两种新气质
第三章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性/别政治
第一节 青春电影中的父权问题
一、男性角色的缺失现象与不被讨论的父权问题
二、男性气质缺席,女性气质填补——《第三十六个故事》中的两个悖论
三、子对父的反抗
四、归途,女同性恋电影?——《刺青》中的男性角色
第二节 青春电影中的“同志”现象
一、“同志”与“酷儿”联系与区别
二、同志电影发展
三、为什么是爱上异性:认同背后的同性恋性欲与同性恋身份的矛盾
四、打破性别本质论
结语
参考影片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267552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青春电影的概念
二、青春电影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论题与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台湾青春电影三十年
第一节 台湾青春电影三十发展概述
第二节 青春电影三十年演变分析
第三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政治”与“性/别”
第二章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政治”
第一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台北气质”
第二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台南气质”
第三节 台湾青春电影在新世纪表现出的两种新气质
第三章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性/别政治
第一节 青春电影中的父权问题
一、男性角色的缺失现象与不被讨论的父权问题
二、男性气质缺席,女性气质填补——《第三十六个故事》中的两个悖论
三、子对父的反抗
四、归途,女同性恋电影?——《刺青》中的男性角色
第二节 青春电影中的“同志”现象
一、“同志”与“酷儿”联系与区别
二、同志电影发展
三、为什么是爱上异性:认同背后的同性恋性欲与同性恋身份的矛盾
四、打破性别本质论
结语
参考影片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267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26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