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5 12:42
宗教从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特殊的精神追求和组织活动规范自身、影响社会,它既受制于社会整体,又反作用于社会。随着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变化,宗教发挥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特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多层面发生转变,宗教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仍是工作重心之一,近几年因宗教因素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性事件和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凸显了宗教对社会稳定的消极作用。因此,发挥宗教积极作用、抑制消极作用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全文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以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为主线,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文献方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对发挥宗教积极作用、抑制宗教消极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界定为逻辑起点,对中国宗教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探讨了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及对宗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的具体表现。从个人角度讲,宗教具有心理安慰、行为规范的积极作用,同时存在麻痹精神、愚昧思想的消极作用;从社会角度讲,宗教具有社会控制、社会整合、社会文化交往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存在排他性、保守性...
【文章来源】: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宗教及其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一、宗教的定义
(一) 多元化的宗教定义
(二)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定义的分析
二、中国宗教的现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及对宗教的要求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
(一) 经济稳定
(二) 政治稳定
(三) 文化稳定
(四) 社会秩序稳定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对宗教的要求
(一) 经济稳定对宗教的要求
(二) 政治稳定对宗教的要求
(三) 文化稳定对宗教的要求
(四) 社会秩序稳定对宗教的要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宗教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一) 调节心理和行为规范作用
(二) 社会控制作用
(三) 社会整合作用
(四) 社会文化交往作用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宗教对社会稳定的消极作用
(一) 麻痹精神作用
(二) 保守性作用
(三) 排他性作用
(四) 渗透和干涉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利用宗教的双重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
一、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一) 发挥宗教的心理调节作用,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
(二) 发挥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三) 发挥宗教的社会整合作用,调动信教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四) 发挥宗教的社会文化交往作用,营造和谐国际环境
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
(一) 在政府层面,坚持依法治教和独立自主自办宗教原则
(二) 在宗教团体层面,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
(三) 在公民个人层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指导价值[J]. 李大芳,文云英,廖冲绪. 社会科学研究. 2012(05)
[2]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理论的科学阐释[J]. 吴春香(卓玛). 甘肃理论学刊. 2012(04)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社会功能的调整与规范[J]. 赵大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浅析[J]. 梁伟华. 改革与开放. 2011(08)
[5]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J]. 唐丽丽,丁武.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04)
[6]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文化认同[J]. 曾宪灵.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6)
[7]“民族-宗教问题”:概念、类型和实质[J]. 廖杨. 世界民族. 2010(03)
[8]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60年[J]. 龚学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宗教与社会稳定[J]. 戴继诚. 青海民族研究. 2008(03)
[10]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J]. 马明忠.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03)
博士论文
[1]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D]. 孟宪霞.山东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 王秋爽.东北财经大学 2010
[2]论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 邵沁妍.中共中央党校 2007
[3]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 邱尚琪.山西大学 2005
[4]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和对策研究[D]. 张寿芝.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5726
【文章来源】: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宗教及其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一、宗教的定义
(一) 多元化的宗教定义
(二)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定义的分析
二、中国宗教的现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及对宗教的要求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
(一) 经济稳定
(二) 政治稳定
(三) 文化稳定
(四) 社会秩序稳定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对宗教的要求
(一) 经济稳定对宗教的要求
(二) 政治稳定对宗教的要求
(三) 文化稳定对宗教的要求
(四) 社会秩序稳定对宗教的要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宗教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一) 调节心理和行为规范作用
(二) 社会控制作用
(三) 社会整合作用
(四) 社会文化交往作用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宗教对社会稳定的消极作用
(一) 麻痹精神作用
(二) 保守性作用
(三) 排他性作用
(四) 渗透和干涉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利用宗教的双重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
一、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一) 发挥宗教的心理调节作用,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
(二) 发挥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三) 发挥宗教的社会整合作用,调动信教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四) 发挥宗教的社会文化交往作用,营造和谐国际环境
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
(一) 在政府层面,坚持依法治教和独立自主自办宗教原则
(二) 在宗教团体层面,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
(三) 在公民个人层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指导价值[J]. 李大芳,文云英,廖冲绪. 社会科学研究. 2012(05)
[2]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理论的科学阐释[J]. 吴春香(卓玛). 甘肃理论学刊. 2012(04)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社会功能的调整与规范[J]. 赵大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浅析[J]. 梁伟华. 改革与开放. 2011(08)
[5]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J]. 唐丽丽,丁武.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04)
[6]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文化认同[J]. 曾宪灵.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6)
[7]“民族-宗教问题”:概念、类型和实质[J]. 廖杨. 世界民族. 2010(03)
[8]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60年[J]. 龚学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宗教与社会稳定[J]. 戴继诚. 青海民族研究. 2008(03)
[10]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J]. 马明忠.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03)
博士论文
[1]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D]. 孟宪霞.山东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 王秋爽.东北财经大学 2010
[2]论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 邵沁妍.中共中央党校 2007
[3]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 邱尚琪.山西大学 2005
[4]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和对策研究[D]. 张寿芝.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5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28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