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媒体“去差别化”现象的特征、问题及调适

发布时间:2022-02-22 14:15
  新媒体时代,技术"去差别化"地提升了公民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促进信息、教育、人脉等社会核心资源的共享,智能化私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去差别化"也使得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增多,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网络空间安全事件频发。应对新媒体"去差别化"现象带来的治理挑战,政府必须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来进行政治调适。首先应主动为公民建设网络问政平台,推动公民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其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传播力和解释力,以此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再次,强化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为人民营造安全、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以此增强人民的政治认同,提升人民的政治信任及满意度。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2(06)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去差别化”现象的特征
    1. 开放:“去差别化”的空间
    2. 平等:“去差别化”的主体
二、“去差别化”现象下的国家社会关系
    1.“去差别化”现象与公民政治参与
    2.“去差别化”现象与社会阶层结构
    3.“去差别化”现象与个人生产生活
三、“去差别化”现象下的政治调适
    1. 推进新媒体时代网络问政制度化
    2. 增强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3. 强化新媒体时代网络公共空间治理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的政治风险及防范[J]. 郝宇青,王立新,黄永鹏,林拓,王多,斯阳,王子蕲,武志勇,柯伟,张劲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2]挑战与回应: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权[J]. 文大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6(03)
[3]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话语民主的新发展[J]. 熊光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05)
[4]跨越参与鸿沟:数字不平等下的在线政治参与[J]. 陈福平.  公共行政评论. 2013(04)
[5]公民自主参选人大代表过程中的新特征[J]. 何俊志,刘乐明.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2(04)
[6]网络问政、制度创新与地方治理——以宁波网·对话为例[J]. 张丙宣.  浙江社会科学. 2011(01)
[7]网络公共论坛:虚拟空间中的协商民主实践[J]. 齐卫平,陈朋.  理论探讨. 2010(05)
[8]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J]. 宋石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9]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兼论哈贝马斯合法性理论的主题[J]. 傅永军.  山东社会科学. 2008(03)



本文编号:3639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639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6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