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11 02: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工作成绩显著,改变了以往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区域广泛等状况,是最早探索实行国家救助扶贫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扶贫济困、以民为本等思想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仁者爱人”、“兼爱大同”,到中国共产党开启轰轰烈烈、彪炳史册的反贫困工作,消除贫困始终是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族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反贫困工作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人民幸福,对于反贫困理论,国内外学者从贫困的概念、贫困的类型、贫困的成因等多方面进行了探析。对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内涵的研究,有利于探究中国贫困治理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列宁反贫困理论以及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影响,并且从基本国情出发,阐述了反贫困工作的本质,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不能两极分化”的两个基本要求,明确了分三步走的反贫困战略。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内容丰富,包含了对贫困现状的认识、对发展农村的政策探索、对社会主义贫困与富裕关系的阐述,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在反贫困过程中,邓小平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有...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是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2.1.1.1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缘起
2.1.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问题的揭示
2.1.1.3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的策略
2.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1.2.1 列宁反贫困理论概述
2.1.2.2 列宁反贫困的目标和方法
2.1.2.3 列宁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内容
2.1.3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1.3.1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概述
2.1.3.2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实践
2.2 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渊源
2.2.1 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厚的反贫困思想理念
2.2.2 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反贫困政策方法
2.3 西方反贫困思想和实践经验是理论借鉴
2.3.1 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思想提供理论参考
2.3.2 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2.4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4.1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出的国际背景
2.4.2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出的国内背景
第三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以“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反贫困工作的出发点
3.1.1 强调要认清落后的基本国情
3.1.2 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3.1.3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反贫困工作路径
3.2 以“政策调整”为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措施
3.2.1 以农村政策调整为突破点
3.2.2 推动分配制度的改革试点
3.2.3 要求保持好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3 以“先富带后富”为反贫困工作的发展步骤
3.3.1 坚持“先富带后富”的分阶段发展
3.3.2 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反贫困发展目标
3.3.4 将反贫困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动
3.4 以“生产力提升”为反贫困工作的发展途径
3.4.1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3.4.2 革新顶层设计,明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3.4.3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生产力水平提升
3.4.4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巩固反贫困工作成果
第四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
4.1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理论价值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4.1.1.1 明确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出发点
4.1.1.2 提出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要求
4.1.1.3 描绘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路线
4.1.1.4 规划了社会主义反贫困各个阶段
4.1.1.5 强调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主体
4.1.2 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
4.1.3 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提供了理论参考
4.2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实践价值
4.2.1 健全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治理制度
4.2.1.1 改革土地制度激发农村生产积极性
4.2.1.2 改革农产品流通制度提高农民收入
4.2.1.3 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制度促进农村通过发展减少贫困
4.2.1.4 改革扶贫开发制度推动农村规模化反贫困工作
4.2.2 为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4.2.2.1 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满足贫困治理多样化需求
4.2.2.2 优化贫困治理结构,发挥各主体积极作用
4.2.2.3 完善贫困治理共享制度,推动反贫困成果共享
4.2.2.4 健全贫困治理管理模式,提升反贫困“精准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本文编号:4039382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是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2.1.1.1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缘起
2.1.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问题的揭示
2.1.1.3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的策略
2.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1.2.1 列宁反贫困理论概述
2.1.2.2 列宁反贫困的目标和方法
2.1.2.3 列宁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内容
2.1.3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1.3.1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概述
2.1.3.2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实践
2.2 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渊源
2.2.1 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厚的反贫困思想理念
2.2.2 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反贫困政策方法
2.3 西方反贫困思想和实践经验是理论借鉴
2.3.1 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思想提供理论参考
2.3.2 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2.4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4.1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出的国际背景
2.4.2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出的国内背景
第三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以“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反贫困工作的出发点
3.1.1 强调要认清落后的基本国情
3.1.2 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3.1.3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反贫困工作路径
3.2 以“政策调整”为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措施
3.2.1 以农村政策调整为突破点
3.2.2 推动分配制度的改革试点
3.2.3 要求保持好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3 以“先富带后富”为反贫困工作的发展步骤
3.3.1 坚持“先富带后富”的分阶段发展
3.3.2 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反贫困发展目标
3.3.4 将反贫困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动
3.4 以“生产力提升”为反贫困工作的发展途径
3.4.1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3.4.2 革新顶层设计,明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3.4.3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生产力水平提升
3.4.4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巩固反贫困工作成果
第四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
4.1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理论价值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4.1.1.1 明确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出发点
4.1.1.2 提出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要求
4.1.1.3 描绘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路线
4.1.1.4 规划了社会主义反贫困各个阶段
4.1.1.5 强调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主体
4.1.2 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
4.1.3 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提供了理论参考
4.2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实践价值
4.2.1 健全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治理制度
4.2.1.1 改革土地制度激发农村生产积极性
4.2.1.2 改革农产品流通制度提高农民收入
4.2.1.3 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制度促进农村通过发展减少贫困
4.2.1.4 改革扶贫开发制度推动农村规模化反贫困工作
4.2.2 为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4.2.2.1 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满足贫困治理多样化需求
4.2.2.2 优化贫困治理结构,发挥各主体积极作用
4.2.2.3 完善贫困治理共享制度,推动反贫困成果共享
4.2.2.4 健全贫困治理管理模式,提升反贫困“精准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本文编号:4039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03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