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战略强制与战略克制:理解奥巴马政府对华南海外交中的对冲逻辑

发布时间:2025-08-12 21:25
  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南海问题持续升温,其在美国外交政策议程中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升。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带有明显的中国指向性,并日益呈现出在“南海地区秩序安全议题”上选边站队的霸权护持和在“南海岛礁主权安全议题”上选择中立“不持立场”的特征,这契合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两种常见的战略行为模式——战略强制和战略克制。通过对相关美国外交战略研究文献的回溯可以发现,美国外交中的战略强制是通过威慑、胁迫和强制企图等基本方式运作的,以意愿强加、施压惩罚对手、安抚盟友、保持强权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战略行为模式;美国外交中的战略克制是通过慎用武力、管控约束、协同合作为基本运作方式,并以捍卫核心或关键利益、维持战略稳定及缔造安全秩序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战略行为模式。战略强制和战略克制的组合构成了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对冲战略。美国对华南海外交中的战略强制和战略克制有着各自的驱动因素。中国东亚海上力量崛起的“威胁”感知和美国对于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声望和信誉的重视共同驱动了美国南海对华战略强制外交的生成,其来源于对“沃勒斯坦式”霸权思维的迷恋,也植根于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的崇拜;南海本身并非美国核心或关键国家利益的事实...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经验困惑、理论借鉴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学界对美国政府南海外交政策研究的回溯
        一、学界对冷战前和冷战时期美国南海外交政策的研究
        二、学界对冷战后美国南海外交政策的研究
        三、学界对美国南海外交政策研究的特点与拓展空间
    第三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篇章结构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奥巴马政府对华南海外交中的战略强制学理溯源
    第一节 美国外交中战略强制的学理研究进展
    第二节 美国外交中战略强制的政治思想与理论映射
        一、美国战略强制外交与“沃勒斯坦式”霸权思维
        二、美国战略强制外交与进攻性现实主义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对华南海外交中的战略克制学理溯源
    第一节 美国外交中战略克制的学理研究进展
    第二节 美国外交中战略克制的政治思想与理论映射
        一、美国战略克制外交与“伯克式”审慎思维
        二、美国战略克制外交与防御性现实主义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对华南海外交中的对冲逻辑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因变量选取:战略强制与战略克制的对冲逻辑
    第二节 自变量选取:对冲逻辑的战略考量
        一、美国战略强制的考量
        二、美国战略克制的考量
        三、美国对冲逻辑的考量:“关联型战略互动认知”
    第三节 影响机制构建:解释对冲逻辑
第四章 案例分析:奥巴马政府对华南海外交中的对冲逻辑实践
    第一节 A1型对冲的案例:黄岩岛对峙事件
        一、菲律宾政府如何行事
        二、中国政府如何反应
        三、美国政府如何介入
        四、分析与检验
    第二节 A2型对冲的案例:“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冲突
        一、越南政府如何行事
        二、中国政府如何反应
        三、美国政府如何介入
        四、分析与检验
    第三节 A3型对冲的案例: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
        一、菲律宾政府如何行事
        二、中国政府如何反应
        三、美国政府如何介入
        四、分析与检验
    第四节 A4型对冲的案例:中国南沙岛礁建设(2013-2016)
        一、中国政府如何行事
        二、有关声索国政府如何反应
        三、美国政府如何介入
        四、分析与检验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对华南海外交对冲逻辑的评析
    第一节 美国对华南海外交对冲逻辑之“得”
    第二节 美国对华南海外交对冲逻辑之“失”
    第三节 美国对华南海外交对冲逻辑之“变”与“不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4059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059157.html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价值观变迁轨迹及其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1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