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效率研究
本文关键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效率研究 出处:《中国软科学》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期望产出 产业转移效率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摘要】:本文分别采用BCC模型和SBM模型测算了2007-2012年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效率,研究表明:(1)非期望产出影响产业转移效率,大多数城市存在效率改进空间,经济发达城市效率更低;(2)发达城市的SBM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大多低于BCC模型效率值;(3)经济落后城市的SBM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大多高于BCC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但技术差距缩小后情况逆转。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BCC model and SBM model to estimate the 2007-2012 of Wanjiang City of industry transfer in Yangtze River Delta: (1) efficiency, undesirable output 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efficienc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most of the city,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s lower; (2) the values are lower than that of BCC model SBM model the efficiency value of industrial developed city transfer efficiency; (3) the values are higher than the BCC model of industrial transfer efficiency value industry SBM model of economic backward city transfer efficiency, but the technology gap after the situation is reversed.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03100)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321811002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0JDXM01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1SJB630047)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基金(苏教字[2014]23号)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 以往研究大多只考虑国内产业转移的期望产区际产业转移是承接地获取外源性经济增长 出,并未涉及这一过程当中的诸如C02和S02排的一条重要渠道。“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 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事实上,产业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卢淼;;产业转移中皖江承接地承接效率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庞瑞芝;李鹏;路永刚;;转型期间我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生产力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3 王鹏;李健;张亮;;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4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5 胡百红;周加来;;基于DEA的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效率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6 傅帅雄;张可云;张文彬;;污染型行业布局及减排技术对中国污染转移的影响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孙君;姚建凤;;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以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8 涂正革;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基于SBM模型的省级数据分析[J];经济评论;2011年02期
9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10 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灵;徐云松;;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2 师萍;韩先锋;;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趋同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6期
3 孙君;郇红艳;;基于F-AHP的产业转移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4 赵海利;;基层分权改革的增长绩效——基于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实践的经验考察[J];财贸经济;2011年08期
5 白永平;罗君;张学斌;;兰渝铁路辐射带的经济差异及原因[J];城市问题;2011年05期
6 龚晓菊;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7 李国平;彭思奇;曾先峰;杨洋;;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效应评价——基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4期
8 李冀;严汉平;刘世锦;;国有土地出让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2期
9 王洋;修春亮;;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10 马先仙;;平衡发展战略成效与四川出口贸易发展[J];电子商务;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苗月新;;西部开发与扩大内需的产业政策选择[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梁双陆;;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理论思考[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周五七;聂鸣;;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4 严立冬;屈志光;黄鹂;;经济绿色转型视域下的生态资本效率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5 段永瑞;贾莹莹;田澎;;基于并列结构CCGSS模型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覃成林;熊雪如;;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雷明;虞晓雯;;资本动态效应下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绩效研究(1998—2011)[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8 金祥荣;陶永亮;朱希伟;;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吉新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4 陈林兴;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省际农村居民消费趋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蒋永雷;区域产业转移形态及其对港口物流系统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张浩然;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外溢: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吉林大学;2012年
7 范子英;央地关系与区域经济格局: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刘育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闵锐;湖北省粮食生产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3 尹三强;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增建;河北市际经济增长差异及成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5 杨恿;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刘焕;中国金融集聚发展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7 田斌;公共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对北部湾经济追赶的影响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丹;兰州—白银经济区可行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纯光;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黄伦涛;地方政府合作中的利益共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卢淼;;产业转移中皖江承接地承接效率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周欢怀;池万乐;;基于DEA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06期
3 袁丰;陈江龙;吴威;薛俊菲;;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4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5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6 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7 叶祥松;彭良燕;;我国环境规制下的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9-2008[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8 程丹润;李静;;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效率差异研究:1990—2006[J];财贸研究;2009年01期
9 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10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穆文龙;江苏省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岚;;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12期
2 左学金;陈建华;;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J];江淮论坛;2011年02期
3 侯磊;;文化产业: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新引擎[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4 蒋嵘;周贺;潘章勇;;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皖江城市带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1期
5 姚明虎;;探析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5期
6 徐正旭;秦纪强;;基于SWOT分析的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11年01期
7 汪陈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的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孟丽;潘理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陈晓娟;吴邦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10 陈华彬;;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基于郎溪县的调查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鹏;皖江城市带出口贸易优势与特色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58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5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