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出处:《理论月刊》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恶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失衡和民生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要引导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突出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体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基于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要解决的这些问题,设计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为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实证探究提供依据。
[Abstract]:As the main battlefield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mot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increasingly tight constraints of energy resources. The trend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terioration is obviou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mbalance and livelihood problems are prominent.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should guid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ighlight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reflecting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is designed,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40)
【分类号】:X321;F124.5
【正文快照】: 紧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这表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得到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推进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何天祥;廖杰;魏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年11期
2 本刊编辑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J];环境保护;2010年24期
3 唐雄;李世祥;何通通;;我国工业化中的能源问题解决措施研究[J];理论月刊;2013年01期
4 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发展;2007年02期
5 成金华;陈军;易杏花;;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2期
6 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资源科学;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娟;王惠中;孙兆海;吴云波;;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2期
2 朱永杰;;生态文明与生产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预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2期
4 王会;王奇;詹贤达;;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朱增银;李冰;高鸣;田爱军;;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6期
6 张撬华;胡宝清;韦严;;生态文明示范市指标体系构建及建设途径研究——以崇左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蓝庆新;彭一然;冯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北上广深四城市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9期
9 张鹏岩;王开泳;张伟;韩斌;陈龙;;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测算与对比——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9期
10 罗用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库移民安置政策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葛大兵;生态县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崔志华;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刘伟杰;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丽;面向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黎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晓欢;基于C#+AE的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蓉;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谢泽峰;闽台生态文明建设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子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科;低碳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房安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王秀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生态型”人力资本作用分析[D];青岛大学;2010年
10 戈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建德;杨扬;熊丽;;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2 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理论参考;2006年12期
3 顾孟潮;山水城市与生态文明[J];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06期
4 郑锋;海口市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5 马道明;;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6 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策[J];城市规划;2008年04期
7 王凤波;顾晓薇;王青;胥孝川;;沈阳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8 王青;王凤波;顾晓薇;胥孝川;;区域经济的资源环境载荷与效率[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9 王安建;王高尚;陈其慎;于汶加;;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模型预测[J];地球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晓明;王安建;于汶加;;基于能源需求理论的全球CO_2排放趋势分析[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务院研究室 范必;[N];经济日报;2012年
2 胡苏;[N];中国信息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廖海伟;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崔向红;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肖玉;长沙市生态市建设的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彭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珊;黄贤金;;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年05期
2 ;观点摘抄[J];标准生活;2009年12期
3 王贯中;王惠中;吴云波;黄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0年01期
4 王如松;;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建设指标[J];前进论坛;2010年10期
5 董尚荣;;突出工作重点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J];政策;2008年05期
6 ;贵阳创立首部“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J];领导决策信息;2008年43期
7 于钢城;李爱琴;牛春梅;;生态文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8 王晓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周海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攀枝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1期
10 樊宏法;邹成效;;生态文明建设中消费者的“绿色表达”[J];生态经济;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树功;丁健;周永章;;广东陆河山区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建设环境优美、永续发展的美好家园——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3 舒心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反思[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尹伟伦;;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开幕式上的欢迎词[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本刊编辑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编者按[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周远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开幕词[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宋许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仪明;;中国哲学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文传浩 铁燕;生态文明建设亟须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宦建新;丽水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张奕;致力打造低碳经济先行区[N];解放日报;2010年
4 任宏胜 李海滔;《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N];承德日报;2009年
5 景秋;畅谈无锡生态文明建设[N];无锡日报;2009年
6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7 记者 辛向前 叶慧;美丽城区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N];学习时报;2010年
8 范传明;全力推进白山生态文明建设[N];长白山日报;2008年
9 民盟市委员会主委 张正煜;关于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考核机制的建议[N];台州日报;2010年
10 本报特约评论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一流首府城市新篇章[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3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谌宏伟;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徐学珍;云南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贺瑞敏;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欧健;厦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梅;基于PSR模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杨向东;资源型城市(盘锦)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3 程世伟;鸡西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应杭军;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艳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实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孙述海;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杜宇;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丁言峰;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常亚东;电网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及评估软件的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10 陈欢;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碱化土壤示范区的综合效益评价[D];清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38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3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