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研究:回顾、现状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 科技与创新研究管理与政策 科技与创新 回顾、现状与展望 出处:《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结合国际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发展需求,借助文献研究与计量、专家座谈与访谈等主客观研究方法,从发展趋势、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等方面对科技与创新研究(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udies,STIS)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分析.该领域主要的趋势与规律为:科技与创新研究成果近十年增长迅速,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逐渐形成,研究视角向科学性、复杂性、全球性、共生性、可持续、开放性、预见性等特征发展,研究范围从聚焦科技活动向关注创新活动以及科技与创新整体系统扩展,包括从科技创新向非科技创新的扩展,促进了熊彼特创新理论更广泛的应用.同时发现,为支撑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加强科技与创新政策科学制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制度设计、创新监测与计量理论与方法、大数据背景下创新管理模式、开放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获益路径等重点选题的研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demand, with the help of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expert discussion and interviews and othe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iscipline from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udies, STIS) are discussed.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main areas and trends the law is: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of nearly ten years of rapid growth, the theory frame and method system of related disciplines gradually formed,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science, complexity, global, symbiosis, sustainable, openness, predictability and other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expand the research area from the focus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overall activ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extension to n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npet s theory of innovation more widely.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support of our country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the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science, system desig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novation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theory and metho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and other key topics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enefit path open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向创新过程的创新测度理论方法与典型实证研究”(71471170)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重大研究任务“国家创新发展总体思路与路线图研究”(Y201121Z01)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资助项目
【分类号】: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5期
2 李晓轩;杨国梁;肖小溪;;科技政策学(SoSP):科技政策研究的新阶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05期
3 徐迪威;;大数据与科技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4期
4 陈光;方新;;关于科技政策学方法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年03期
5 张正严;李侠;;“基于证据”——科技政策制定的新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01期
6 李晓轩;杨可佳;杨柳春;;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英国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6期
7 王胜光;胡贝贝;程郁;;创新发展政策学研究的基本命题[J];科学学研究;2015年03期
8 马小亮;樊春良;;基于证据的政策:思想起源、发展和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5年03期
9 陈峰;;日本第八次技术预见方法的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08期
10 范柏乃;段忠贤;江蕾;;创新政策研究述评与展望[J];软科学;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胜国;;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J];四川有色金属;2012年01期
2 章冬梅;;谈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如何做好项目申报工作[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刁艳;孔荣;;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路径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朱振才;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与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邝春凤;;网络技术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徐文昕;徐家源;;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吴怡;张本越;;中西式快餐的技术创新比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白波,吴永林,高洪深;企业创新过程的探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张明国;试论文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徐向艺;任荣;;中、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比较研究——国际经验与启示[J];比较管理;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创新:一种非技术立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3 李成龙;刘智跃;;产学研耦合互动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奚隽;;在科技兴安视野下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思考[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付丽;;区域自主创新 能力提升对策研究[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6 赵冰;;创新视角下的全球经济危机初探——从创新的均衡性谈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张志成;;论实质审查制度的改革[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8 胡晋源;;科技创新与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A];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朱方伟;;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周渝慧;王立德;朱洁琳;;电气信息化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兴宽;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沈焱;基于价值实现的电信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段云龙;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制度结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唐国华;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消寒;企业文化、企业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娜;技术创新中寡头垄断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令狐克波;企业创新网络配置模式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珊;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华菁;以提升绩效为目标的军队科研机构现代信息管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光庆;泰安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韩磊;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淑静;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钟宝;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季春;基于企业生态位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东平;试论公共决策科学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2 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3 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1期
4 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5 吴伯凡;;“大消费时代”的“杂交模式”[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年01期
6 闻媛;;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与工具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7 汪凌勇;杨超;;国外创新政策评估实践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5期
8 吴建南,李怀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创新政策回顾及建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年06期
9 匡跃辉;;科技政策评估:标准与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6期
10 白景美;宋春艳;王树恩;;试析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云桥;创新的概念[J];四川农机;2001年04期
2 刘艳;创新经济理论及其现实运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罗晖;程如烟;侯国清;;优化整个社会建设创新经济——《创新美国——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繁荣昌盛》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5年05期
4 乐正;;建设自主创新的先行城市[J];特区经济;2006年01期
5 周明生;梁一波;汤雄;徐冰;尤健;孟庆彬;;区域创新力如何提升[J];群众;2012年08期
6 王勤谟;;对创新机制的几点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2年11期
7 刘昌明;迎接知识经济 激发创新活力[J];石油科技论坛;1999年06期
8 江世亮;田长霖教授谈创新经济[J];世界科学;2000年01期
9 段桃庚;创新与茶陵发展[J];湖南经济;2001年12期
10 张文棋;论述第三代领导创新经济理论的一部力作——评《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创新》[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陈建国;;建立创新体系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工程[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滕堂伟;陈路平;;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分析与评价[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21期)[C];2012年
4 韩永进;;城市创新的结构与符号逻辑——城市创新经济结构体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林加奇;胡剑飞;刘新民;;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模式及其选择[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郭刚毅;;论新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7 韩永进;;城市创新经济结构体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娜;;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和谐音符[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9 甘瑁琴;叶瑾;;企业人性化管理创新初探[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金梅;马虎兆;;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中关村科技发展比较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6: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Ⅰ)[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著名创新思维专家 中国航油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高级工程师,,教授 郎加明;企业决胜在创新[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马飚;在南宁市2007年“创新年”活动总结表彰暨2008年全民创新全民创业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南宁日报;2008年
3 天天;俄政府:创新经济需要观念创新[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4 夏芳;借力风险资本 助推中部创新经济腾飞[N];证券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高博;“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潮流[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陈建强;方竹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经济[N];光明日报;2010年
7 周莹;创新实施驱动战略 形成发展特色[N];连云港日报;2011年
8 韩晖;2012创新驱动再加快[N];常州日报;2012年
9 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岩;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发展[N];中国化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创新:科学发展的引擎[N];江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德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D];重庆大学;2008年
2 方媛媛;驱动创新的文化要素系统层面解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蔡晓月;熊彼特式创新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进;兰州高新区的创新系统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于喜涛;政策导向在创新型北京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田爱玲;吉林省知识创新平台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辛勤;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杨芸茹;重庆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状与对策探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李颖墨;沈阳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7 付勉平;比较优势与自主创新间的张力与协调[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8 张瑛;成勘院管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刘斌;美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李q
本文编号:1548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4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