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及障碍分析
本文选题:低碳经济 切入点:低碳技术 出处:《生态经济》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不断加速,低碳模式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低碳技术作为碳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对发展目标的实现、低碳竞争力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文章首先综述了低碳技术的概念,给出了低碳技术的定义;其次按照技术研发的一般周期总结了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列举了主要相关技术的进展以及未来的预期;最后从低碳技术创新动力及国外低碳技术转让两个角度找出了阻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因素。
[Abstract]:As the process of human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low-carbon model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direction of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low-carbon development, low-carbon technology as a part of carbon intangible assets to achieve development goals. The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cycle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oreign low-carbon technology transfer, th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in China are found out.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文明办;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研究”(71271177) 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多目标视角下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节能减排政策体系的系统评价研究”(11RKYB031ZF)
【分类号】:F124.3;X3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晓鲁;;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先进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战略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4期
2 杨颖;;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技术应用研究[J];机车电传动;2010年06期
3 徐大丰;;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0年02期
4 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年01期
5 张卫东;张栋;田克忠;;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中外能源;2009年11期
6 王文军;赵黛青;陈勇;;我国低碳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冬捷;刘新跃;;发展低碳经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黄秀东;徐秀丽;;低碳能源项目在实施中的农户行为逻辑[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3 陆明;;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应用[J];才智;2011年29期
4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1期
5 魏霄;孟科学;;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年02期
6 张珏;;建设低碳城市,理性发展新能源产业[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7 吴建新;;全国区域间碳汇投资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8 史兆光;单新静;;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路云;;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保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魏小芳;罗一菁;刘可禹;帅燕华;;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生物转化甲烷的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雪皎;孙景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2 吕俊杰;;从低碳技术创新看技术与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3 廖岩;赵肖;;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策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李兴川;;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综述与我国低碳技术政策浅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彭应登;田刚;张中华;张漫;罗宏;钟良;李鹏;;“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任务[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6 王宝民;宋凯;刘伟;;高性能混凝土的低碳化技术讨论[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车志晖;刘海燕;;城市低碳化实践启示及发展模式探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侯依玲;谈建国;刘校辰;吴蔚;马京津;;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9 华锦阳;;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探究及其政策涵义[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志杰;魅力型领导对团队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卜华白;面向低碳经济的中国铅锌工业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欧阳澍;基于低碳发展的我国环境制度架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李荣生;低碳经济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庞博;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莹;中国低碳经济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朱秉男;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与政策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杨勇辉;低碳经济视角下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选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谢振玫;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奥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法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安红霞;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玉明;保山边境贸易发展对策[J];创造;2002年09期
2 刘宝林;;地铁列车能耗分析[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7年04期
3 任小波;曲建升;张志强;;气候变化影响及其适应的经济学评估——英国“斯特恩报告”关键内容解读[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7期
4 张晓鲁;;重大装备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8期
5 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年10期
6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7 茅铭晨;;政府管制理论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2007年02期
8 张秋明;;英国政府的公路运输生物燃料战略[J];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09期
9 张丽君;;二氧化碳捕集与地下埋存国际进展[J];国土资源情报;2007年11期
10 穆贤清,黄祖辉,张小蒂;国外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李禾;[N];科技日报;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陈迎;[N];人民日报;2007年
3 全国政协常委、科技部部长 万钢;[N];人民日报;2007年
4 伞锋;[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之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2 冯久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3 王瑞梅;论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J];甘肃科技;2004年10期
4 胡长生;;论环境观照下的技术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阮晓莺;;和谐社会视阈下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周华;郑雪姣;崔秋勇;;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环境工具设计[J];科研管理;2012年05期
7 苏多杰;;推进青海省环境技术创新的思考[J];青海环境;2013年02期
8 何小英,彭福扬,杨慧春;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张颖;谢海;;技术创新的生态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1期
10 孙哲;汪克;;以生态文明为理论指导促进技术创新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高秀娜;李媛;;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同一性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张孝德;;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综合利用产业稳步发展[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马永山;赵卫新;康和义;;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碳酸钙行业节能减排[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荣s
本文编号:1614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1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