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分解及趋同检验
本文选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方向性距离函数 ; 参考:《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在我国经济急需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十分必要。对1990~2010年我国各省区主要生产率进行四元分解,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进步对我国省区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绿色技术效率的恶化则阻碍了省区经济增长。绿色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是导致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而绿色技术进步则对省际经济差距的扩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influence on regional dispa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is in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quaternion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ductivity of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gress of gree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whil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technology has hindere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capital are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widening of the economic gap among provinces in China, while the progress of green technology has a significant restraining effect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provinces.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13047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152)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3 郑亚男;;我国教育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0年14期
4 黄潇;杨俊;;中国地区间教育不平等的分解及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8[J];保险研究;2009年12期
6 江世银;杨艳;杨伟霖;;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内外条件及基本思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陈飞翔;黎开颜;刘佳;;“Lock-in Effect” to Be Blamed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J];China Economist;2008年03期
8 潘越;杜小敏;;China's Uneven Labor Flow and Its Effect on Regional Disparities—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non-parameter additive model[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9 魏下海;王岳龙;;城市化、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3期
10 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6 胡晓绵;教育、健康与我国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福岭;中国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闫磊;中国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津汝;制度变迁下的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3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路巍;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武梁安;市场规模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冯利斐;中国省会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罗亮;陕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限限;关于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2 张学良;孙海鸣;;探寻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抑或TFP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5期
3 赵伟;马瑞永;;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再认识——基于增长收敛微观机制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4 石磊;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5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一个新方法的应用[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6 鲁凤;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杨文举;;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基于IDEA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08年03期
8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J];经济学(季刊);2004年02期
9 张晓旭;冯宗宪;;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10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建勇;郑享清;;经济增长源泉的理论分析和增长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06年08期
2 徐曼曼;;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年04期
3 李东琴;汪霞;文磊;;重庆市经济增长源泉的粗略估算:1997—2009[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4 孙志杰;;东亚奇迹的可持续性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8期
5 杨晓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贡秋扎西;;西藏经济增长中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丁建军;周琴;谭霞林;;关于新型工业化战略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理解[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8期
8 薛勇军;梁勇;;基于SFA模型的经济增长源泉分析——云南省与全国的比较[J];当代经济;2011年20期
9 张焕明;;我国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选择与分析——基于核算方法与技术中性假定下要素产出弹性约束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7年06期
10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李晓超;严于龙;;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及成果分享的定量测量[J];调研世界;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河南财经学院 王军;“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曲力秋;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竞争力[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蔡f ;发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N];文汇报;2007年
4 主持人 王羚;收入分配改革:一根最紧要的弦[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慧莲 赵红梅;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多可怕?[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王南;期待真正的自主创新热潮[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朱剑红;扩大就业:缩小差距的最好办法[N];人民日报;2007年
8 金磊;创意点亮城市文明之光[N];中国建设报;2011年
9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瑞龙;工资上涨:收入差距迎来缩小的拐点?[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浩;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高宇明;基于时变参数的中国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程海森;经济增长源泉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郭雷;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利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李巍;山东省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王磊;“文化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5 郭鹏辉;内生经济增长与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苏莲;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梅芸;福建省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刘雪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战略的制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69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6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