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区域分工与经济收敛
本文选题:技术转移 + 地方保护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产业的集聚发展并没能像新古典增长经济学"收敛假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带来区域经济的收敛。地方保护的存在限制了要素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区域间的市场规模受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结构制约,区域分工效率低下。即使发达地区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转移,区域间市场的最大生产规模依然受制于初始的要素禀赋结构。只有在地方保护消失、区域间存在技术转移时,区域间贸易才能达到帕累托分工与交换的最优状态,区域经济趋于收敛。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s not brought about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y as described in the "convergence hypothesis" of neoclassical growth economics. The existence of local protection limits the free flow of elements between regions, and the market scale between regions is restricted by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resource endowment structure, and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s low. Even if the developed regions strengthe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to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the maximum production scale of the interregional market is still limited by the initial factor endowment structure. Only when the local protection disappears and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exists between the regions, the inter-regional trade can reach the optimal state of Pareto division of labor and exchange,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tends to converge.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河南省软科学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132400410902)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志学;;地方保护、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2 刘修岩;张学良;;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地级区域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3 梁琦;吴俊;;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4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5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6 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7 孙晓华;郭玉娇;周玲玲;;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专业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晏;王永钦;章元;陈钊;陆铭;;China's Development Modeli: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5 王永培;袁平红;;基础设施、拥挤性与城市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267个城市市辖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6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7 何青松;臧旭恒;赵宝廷;;产业集聚的起源:一个中心外围模型的扩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8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9 程瑶;;汇率波动与FDI区位分布——基于辖区间财政竞争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5期
10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晶;;制造业集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四位码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于立平;余剑;;总部经济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8 部慧;梁小珍;皮理;;我国金融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4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彭志群;基于杨格定理的产业集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金懋;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文秀;我国地区市场分割成因与福利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7 练高海;基于钻石理论的企业集群持续竞争力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夏素芳;产业转移机制与动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保建云;;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8期
2 何雄浪;;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形成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6期
3 甘行琼;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比较分析——从公共经济学的形成谈起[J];财政研究;2004年02期
4 李金龙;市管县体制:中国特色的地方行政制度[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伍开昌;论市管县体制之局限性及新行政体制的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谢晶莹;;对市管县体制的理性透视[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舒均治;汤敏轩;;市管县体制中博弈情境的系统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9 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9期
10 谢伟;徐春光;;从“乡镇撤并”看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完善[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瑞萍;地方保护主义再析[J];新西部;1998年01期
2 汪丽萍;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的障碍性因素[J];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康荣平;;技术的要素与技术转移的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6年05期
4 黄唯德;;技术转移的理论、实践和经济效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5 赵树宽,冯若华,胡晓敏;略论我国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J];技术经济;1996年10期
6 金凤;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J];理论与当代;2003年01期
7 ;东北技术转移联盟发展概述[J];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06期
8 熊延松;;泛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合作模式构想[J];安徽科技;2009年06期
9 李洋;;架起科技彩虹桥——记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成长创新之路[J];太原科技;2009年11期
10 张子凡;北京出租换代能否跳出“地方保护”[J];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4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月;;WTO利剑砍向地方保护——论加入WTO对地方政府治理方式的影响[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龙元勇;;关于我市赶超式发展区域分工问题浅析[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明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叶尚杰;鲁礼瑞;;网络经济下技术转移的发展与思考[A];首届中国技术市场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刘清春;王铮;;空间相互作用下的中国经济收敛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罗美娟;;我国东西部技术转移与西部发展[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邵云飞;唐小我;;欧洲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启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玉娟;李强;王金增;;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基于产业梯度的区域分工与优化河北产业结构[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吕康银;;区域开放与区域利益实现的经济学分析[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叶桂华 通讯员 刘月青 王晓芹;我市签下3个跨国技术转移项目[N];泰州日报;2008年
2 记者 姜琳琳;四大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共推奥运蔬菜[N];北京商报;2009年
3 王勇;熊焰:激励缺失是技术转移的软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解佳涛;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日渐完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5 丁慎源;技术转移牵动世界经济格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张一鸿 黎安;6·18创造技术转移“福建模式”[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7 实习生 王菊瑜;跨国技术转移是创新发展的必须[N];江苏科技报;2008年
8 郑金武;李国杰: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最薄弱环节[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9 记者 王芳;38个跨国技术合作项目在宁签约[N];江苏经济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江涛 通讯员 张现利;搭建技术转移平台 组织开展主题活动[N];洛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收敛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谢玉华;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永奇;欠发达地区技术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4 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马秀颖;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夏万军;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8 石品;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宿慧爽;基于FDI的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夏玉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晓然;我国技术中介机构的运行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牛芳;新时期加速我国技术转移的战略研究[D];北京机械工业学院;2005年
3 许久海;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之间技术转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肖桂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江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5 陶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速江苏技术进步的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6 郑玉坤;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方晔;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技术转移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邓志云;滨海新区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晁先锋;技术转移对中国区域竞争力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黄巍;垂直专业化分工与技术转移[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1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7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