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 农业自然风险 ; 参考:《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论文从分析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入手,将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综合评价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在识别区域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借助GIS方法,划分综合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强度和整治可行性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结合对关中地区的实例分析,研究表明:①使用可变模糊集理论,综合考虑各单因子风险差异,可减少风险定量化的模糊不确定性;②综合风险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风险评价结果可为筛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区提供依据;③综合风险等级、集中连片程度和整治潜力共同确定土地整治时序,可为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和确定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Abstract]:Large scale construction of high and stable yield,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with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current land regulation.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cit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natural risk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introduced into the demarcation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the main risk types of the region, the variable fuzzy set theory and GIS method are used to classify the comprehensive risk grade. According to the risk inten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regulation delimited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Guanzhong are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uzzy uncertainty of risk quantification can be reduced by using the variable fuzzy set theory and considering the risk difference of each single factor synthetically. 2 the comprehensive risk is determined by the hazard factors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disaster bearing body. The results of risk assessment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selecting suitable ar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time sequence of land regulation can be determined by concentrating the degree and potential of land regulation,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limiting the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and determining the regulation pla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201011016-08)
【分类号】:F323.211;F224;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2 薛晔;陈报章;黄崇福;严建武;;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软层次模型[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3 周寅康;金晓斌;王千;杜心栋;;基于GIS的关中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12期
4 郑新奇;杨树佳;象伟宁;王爱萍;;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5 孔祥斌;靳京;刘怡;李翠珍;秦静;;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6 周惠成;张丹;;可变模糊集理论在旱涝灾害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9期
7 吴飞;濮励杰;许艳;朱明;;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8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涂建军;卢德彬;;基于GIS与耕地质量组合评价模型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10 冯锐;吴克宁;王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国;;安阳市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相关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2 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董琼;;粮食产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3 刘兰芳;;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4 马红波;褚庆全;;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5 宋芙蓉;董立峰;吕学军;韩贻强;郭宁;;滨州市小麦产量变化及安全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6 吴洪颜;高苹;茆海云;邓华军;;春季连阴雨对夏收作物产量影响的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7 高蓉;张燕霞;石圆圆;陈少勇;;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8 徐金芳;邓振镛;;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防旱减灾技术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9 王穗;张川;彭尔瑞;张建生;郝莉莎;余建新;;中低产田改造规划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10 刘利群;;基于GIS的湛江水产养殖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洪举;寇纲;孙巧利;石勇;;一种新的基于Simos过程和K均值聚类算法的自然灾害综合评估模型及实例分析[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解伟;李宁;吴吉东;张鹏;刘雪琴;温玉婷;;巨灾风险分担模式概念模型的定量化实现[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石廷娅;;2009~2010年惠水县夏秋冬春连旱灾害成因分析及影响[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桂东;陈朝龙;石昌军;唐红忠;;干旱对2010年夏收作物的影响探讨[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华甫;吴克宁;路婕;汤怀志;高硕;梁思源;;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农田划定分析框架探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保生;刘文英;杜筱玲;;旱涝灾害对江西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减灾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晚华;帅细强;刘富来;;湖南省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研究[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蒲金涌;张存杰;赵红岩;姚小英;;干旱对陇东及陇东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孙宁;李廉水;;气象灾害层次评估理论框架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经济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琪;危机应对体系评估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丽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整合方法及成果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赵彤;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物资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春兴;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赵金辉;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系统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朱新球;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供应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姜宁;基于风险耦合的交通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少军;基于多信息源的台风灾害实时评估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茜;基于ArcGIS的洪灾淹没损失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伊吉美;大连市农业旱灾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江春;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曹庆安;基于RS与GIS的安福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秀峰;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路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鲍强;中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佩艳;基于GIS技术的基本农田的确定与空间布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徐振华;区域粮食作物产量、养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及调控途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励海艇;华府家园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应平;何政伟;阚泽忠;金立新;李忠惠;;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定级方法技术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尚天成;高彬彬;李翔鹏;张岩;;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3 陈守煜;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哲学基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刘宇;建立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问题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年02期
5 程锋,石英,朱德举;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决策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6 石英,程锋,朱德举;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自动化成图中图斑分割决策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7 郭姿含;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8 殷杰;尹占娥;许世远;;上海市灾害综合风险定量评估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3期
9 刘希林;陈宜娟;;泥石流风险区划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西部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0年04期
10 王静静;刘敏;权瑞松;陆敏;牛海燕;许世远;;沿海港口自然灾害风险评价[J];地理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郧文聚;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文鹏;基本农田信息系统设计与实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轶平;基于GIS技术的济南历城区基本农田的确定与空间定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兆宇;;陕西关中地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J];经济师;2006年08期
2 任山庆;;培育关中集群经济 提高城市群竞争力[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静;;陇海铁路与关中地区城镇规模等级的演变(1935-1945)[J];兰台世界;2009年18期
4 夏维力;李博;;陕西关中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4期
5 杜忠潮;文琦;蔡平;卫旭东;;关中地区都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西安、咸阳和宝鸡实证对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9期
6 马超群;何艳芬;;关中地区城市生态位及动态变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颜新长;关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申兵;;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动因、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以关中城市群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64期
9 杜忠潮;李磊;金萍;;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杨贺;马微;;关中地区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关系的分析*——基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的调查[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凡;曹明明;;关中地区“一线两带”建设中水土资源可持续承载综合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段婕;;城市化与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周孝德;王西琴;林国富;;陕西关中地区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夏中南;推进关中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改革[N];中国人事报;2009年
2 记者 拓玲邋实习生 姬媛媛;支持关中百镇建设[N];西安日报;2008年
3 实习记者 牛娜;陕西省三年打造关中300镇[N];中国企业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西民邋孟民;宝鸡33镇入围关中百镇[N];宝鸡日报;2008年
5 董芸邋母家亮;西安启动关中百镇建设工作[N];陕西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永;推进关中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改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7 申兵;提高城市辐射力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主攻方向[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8 特派记者 张琦;关中城市群应以西安为中心[N];西安日报;2007年
9 袁超群;投资1.5亿建设25镇[N];西安日报;2008年
10 沈冰;大关中城市群寻求发展受困 西咸一体化担其重任[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洪杰;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周建昆;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郝俊卿;关中城市群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庄平;考虑管理者非理性特征的企业投资风险约束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红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飞;矿产资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浩;价格杠杆在关中地区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王利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雷蕾;基于产业集聚视角下的关中城市化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牛军让;关中农村房地产发展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少蓉;关中地区科教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嵬;关中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林;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联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李剑;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机制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孟小宇;渭河关中地区用水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晶;棕地再利用环境风险综合评价及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8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7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