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视角下贵州民族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本文选题:产业集群 + 区位熵 ; 参考:《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8期
【摘要】:对于目前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言,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地区的主导产业,而本文正是以此为视角来分析贵州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首先,本文总结归纳了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经验,然后计算了2006年-2012年贵州省工业产业的区位熵和综合集聚指数,实证结果表明煤炭开采洗选业、饮料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为贵州省目前的优势集群产业。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为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几点政策建议。
[Abstract]:For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izhou ethnic areas, a major problem is how to choose the dominant industries in the region, and this is the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uizhou ethnic areas. Firs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e mature new areas in Pudong New Area and Binhai New Area. Experience, then the location entropy and comprehensive agglomeration index of industrial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in 2006 -2012 are calculat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oal mining and washing industry, beverag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electric power supply and supply industry are the dominant cluster industries in Guizhou province.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ethnic areas.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
【分类号】:F12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2 张杰;刘东;;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基于组织分工架构的一个初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3 李扬;;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4 顾新;西部大开发要着眼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J];软科学;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剑;张瑜;;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2 杨先明;袁帆;刘岩;;Explaining the lack of FDI in western China:an industrial perspective[J];China Economist;2009年03期
3 陈仲常,张建升;中国工业布局变迁与收入差异相关性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7期
4 孙继琼;徐鹏;;区域产业集聚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财会通讯;2010年30期
5 王亚飞;;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实证研究——以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刘长全;;溢出效应、边界选择与产业集聚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7 高鸿鹰;武康平;;技术密集与制造业集聚:一个基于中间厂商博弈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8 陈柳;刘志彪;;人力资本型员工的创业行为与产业集聚生成机制[J];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03期
9 李世杰;李凯;;产业集群治理逻辑:一个分析框架[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3期
10 赵祥;;我国省区产业集聚:类型特征与形成机制[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杨先明;袁帆;;为什么FDI没有西进——从产业层面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秦敬云;王敏;文礼朋;;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产业集聚演变趋势的比较研究——2000-2011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5 吕岩威;孙慧;何伦志;;基于三维度模型的产业集群识别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6 韩中;;我国制造业不均衡性与集聚的测度与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戴维奇;网络嵌入、公司创业与绩效[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正军;林—浆—纸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洁;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郝晓燕;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元姝;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城市化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史芬芬;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彦兵;浙江制造业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奉磊;基于垂直型价值链治理结构的我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分析[D];东华大学;2011年
7 周夏杰;开放型经济下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关联与外生冲击[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杨雪春;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娇;区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胡彦纳;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2 朱英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群与地区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3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4 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5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6 吕文栋,朱华晟;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家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7 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9期
8 龚绍东;产业集群“蜂巢型结构”形态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0期
9 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4年02期
10 吴建南,李怀祖;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童华建;西部地区经济集聚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2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3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4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5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6 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7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8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9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10 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科技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2 杨凌;388个工业产业集群引领中原工业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赵丹;全国首个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户南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郑彬;县市需要聚人气积财气[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6 王志 管洪辉;凤城“五大产业集群” 凸显工业强势[N];丹东日报;2010年
7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9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张英;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导向[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4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7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34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3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