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演进的时空格局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6 06:05

  本文选题:城市功能联系 + 空间格局 ; 参考:《经济地理》2014年08期


【摘要】:选取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2001—2011年的邮电业务量、客货运输量、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相关指标,建立城市功能联系指标体系,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城市功能联系和GDP相关性检验,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对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演进格局和空间相关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1—2011年东北地区城市信息流、交通流、资金流的流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组成结构出现复杂的变化,不同等级城市、不同要素流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001—2011年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先后经历了缓慢增长期,过渡期和快速持续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空间分布态势经过弱集聚—随机分布—缓慢集聚的变化过程;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总体格局表现为"一廊、四心、四群"的空间特征。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the relative indexes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business volume, passenger and cargo transportation volum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ctual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so on in urban districts above the prefectural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1 to 2011, and establishes 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 functional connection, combining with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the evolution pattern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of urban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in Northeast China are explored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function and GDP.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low of urban information, traffic and capital flow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1 to 2011 showed an obvious growth trend, with complex changes in composition structure. From 2001 to 2011, the urban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in Northeast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slow growth period, transition period and rapid and sustained growth perio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ituation is changed from weak agglomeration to random distribution to slow agglomeration, and the general pattern of urban functional conne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one corridor, four centers and four groups".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53)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1134) 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团队资助项目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华友;蒋自然;;基于城市流的浙中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其政策响应[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1期

2 朱顺娟;郑伯红;;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3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4 李平;佟连军;邓丽君;;辽中南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优化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6期

5 卢锐;朱喜钢;王万军;;基于功能转型的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J];规划师;2008年02期

6 王海江;苗长虹;刘春国;茹乐峰;;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7 景建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8 李王鸣;江勇;;基于城市流要素的区域城市内外部功能联系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域为例[J];经济地理;2012年02期

9 程开明;;城市体系分布结构与功能联系——基于长三角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3期

10 赵渺希;王世福;张小星;;基于地铁出行的广佛城市功能联系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庆;张王雁;杨成凤;;国内外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孙宁;蒲英霞;;使用Python函数式编程进行空间回归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3期

3 程云龙;刘小鹏;常瑞敏;;银川都市圈城市流强度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刘承良;田颖;梁滨;;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的系统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5 施建刚;裘丽岚;;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城市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6 喻微锋;蒋团标;刘yN;;滇中城市群与北部湾城市群比较分析——基于城市流视角的城市群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6期

7 刘承良;熊剑平;张红;;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8 朱顺娟;郑伯红;;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9 孙晋芳;马祖琦;王慧;;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10 郑涛;樊丽丽;;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丁志刚;;城市组群的区域性服务功能与核心城市发展研究——以澄张靖城市组群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朱海燕;_5伯敏;;奻述城市\ 外交通客怟j}[A];第九届京粤港沪铁道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少华;侯瑞瑞;;广州区域性服务功能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李锦生;;构建“晋商”历史文化城镇群的设想——“晋商”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的发展[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江勇;;交通流视角下省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以浙江省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21期)[C];2012年

9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黄顺魁;;基于城市流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演进[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马瑞华;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陈睿;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8 曹红阳;中国的世界城市发展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姜博;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理臣;生态网络城市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玮玮;福建省城市经济影响区与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海宽;济南都市圈空间组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夏瑜;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州城市功能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周姣;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动力与路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何涛;基于企业空间网络的长三角城市经济联系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易津;马鞍山市物流布局协调性评价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8 周瑞娜;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赵睿琪;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春明;兰州—乌鲁木齐铁路沿线城市间经济联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大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2 冯云廷;聚集经济效应与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9期

3 徐江;叶嘉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中的空间重构与区域治理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3期

4 陈晓红,李城固;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5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6 李P";基于因子分析的北京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7 韩红;;金融支持与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实证研究——以郑汴洛城市经济一体化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4期

8 朱顺娟;郑伯红;;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9 郭晶;;开放型城市的功能缺陷——以浙江11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10 杨卡;;大都市郊区新城通勤行为空间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蔚;石定乐;;城市区域文化和业态的关系[J];消费导刊;2006年11期

2 彼得·霍尔;考蒂·佩因;罗震东;陈烨;阮梦乔;;从大都市到多中心都市[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3 考蒂·佩因;董轶群;;全球化巨型城市区域中功能性多中心的政策挑战:以英格兰东南部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4 孙喜光;丁辉;;关于城市区域商业性公共场所的风险评估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5 杨青青;潘杰义;宫晓华;;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年08期

6 李松志;何小章;;九江港口经济对九江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陈涛;郭明武;;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4期

8 张毓峰;胡雯;阎星;;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基于劳动空间分工及其协调机制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5期

9 张毓峰;胡雯;;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形成机制:基于跨国公司劳动空间分工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04期

10 陈安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城市区域[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A];律师环境法律实务培训班教程[C];2001年

2 章波;濮励杰;黄贤金;周青;吕敏眸;李宪文;;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陈辉;张国琏;谈建国;;上海城市区域不同下垫面的温度特征分析[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天宝;韩增林;;全球化之产业与环境变迁下的城市区域整合[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杜宝玲;王帅可;;城市区域消防安全评估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张一平;;低纬高原城市区域内不同下垫面的有效辐射及百分率特征[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7 许晓梅;;城市环境噪声简述及对策[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罗震东;张京祥;苟开刚;卢金河;;城市区域跨界协调机制设计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南希;李雄;;农村与城市的连续——打破“城中村”的禁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顾朝林;;2020年国家城市体系展望[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立文;会展城市区域格局初步形成[N];国际商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王丽娟;远离内涵 低碳易沦为城市“美容霜”[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张瑞茹;汉街:用不动产运营城市的武汉版本[N];湖北日报;2011年

4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郁鸿胜;城市区域共管自治协调基本思路[N];国际金融报;2005年

5 ;推动城市出口公路改造 提升城市对外交通功能[N];哈尔滨日报;2010年

6 记者 章轲;环保部发年度“点名批评”报告 温州等14城市“上榜”[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兆汝;城市区域整体发展:向巴黎学什么?[N];中国建设报;2005年

8 致公党上海市委;可游可息才是上海[N];人民日报;2010年

9 记者 杜薇;环保部点名批评太原温州等14个城市[N];贵州政协报;2010年

10 刘士祥;迎接城市区域化的春天[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筱鹏;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2 吴超;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3 沈国江;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王靖;城市区域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纪卿;有关城市居民区声音空间组合关系的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曹广真;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信贵;城市区域水土作用分析与土的结构强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10 李太安;道路和城市化对中国景观破碎效应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奕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张宏兴;城市区域协调组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3 史蕊;基于GIS和SWMM的城市洪水模拟与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春艳;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洋;杭州城市区域中湿地景观的保护[D];浙江大学;2005年

6 雷晓亮;城市设计手法在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空间中的运用[D];重庆大学;2012年

7 尚正永;城市区域整合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程涛;城市雨水资源化技术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陈明燕;山地城市雨水系统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孟晓静;城市区域地震次生火灾风险评估及火蔓延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6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36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