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下区域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6 05:18

  本文选题:能源产业 + 产业结构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08期


【摘要】: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即使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配比达到合理状态,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政府通过单纯的行政指令和财政宏观政策调控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比例,没有考虑到现实需求。因此,需要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关系,发现常规能源与新能源技术经济范式的某些特征,动态调整两者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状况。通过建立专家评价体系和量化系统模型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动态调节方法,使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达到合理的配给,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产业优势,从而建立高效、节能、低碳的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模式。
[Abstract]: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futur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and the adjustment of energy industry structure is the core problem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energy industry in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intensifi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trict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industry, even though the ratio of traditional energy and new energy in energy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ratio of traditional energy and new energy through simple administrative instruction and fiscal macro policy, but does not consider the actual deman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radigm of technology economy, and to fin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nomic paradigm of conventional energy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and the dynamic adjustment of the ratio of the two in the energy structur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xpert evaluation system and quantitative system model,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ffective dynamic adjustment method for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makes traditional energy and new energy achieve reasonable rationing, can bring their respective industrial advantages into play, and thus establish high efficiency. Energy-saving, low-carbon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model.
【作者单位】: 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工程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吴伟,辽宁能源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L13BJL018 辽宁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吴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研究,Lnsky13A003
【分类号】:F121.3;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新技术采用与产业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1985年05期

2 罗华荣;中国产业结构成长中的失效及原因[J];统计与决策;1991年04期

3 夏江海;;产业结构调整与深化改革[J];经济纵横;1991年02期

4 辛均林;;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变动[J];宏观经济研究;1991年01期

5 李命志;;论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转变[J];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03期

6 李京文;方汉中;;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变动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01期

7 李洪辉;;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财政研究;1991年04期

8 王学勇;;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中财政对策的思考[J];财经论丛;1992年03期

9 刘洪;杨伟民;;关于煤炭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1992年04期

10 马建堂;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的进展[J];生产力研究;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峨边彝族自治县竹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孙兴志;;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王毅;李焰;王山虎;丁丰华;霍勤;;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开创专业建设新思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晓光;;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结构调整[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方正;周勤;;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的衔接和互动模式[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青;;对山西省物流业建设的思考[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锐;;发挥矿业集团平台、窗口作用为全局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作贡献[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师学瑾;崔宇强;王书宽;;对优化临汾市产业结构的再思考[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9 朱玉林;何冰妮;李佳;;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湖南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鸿钧;;新世纪福建省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A];福建省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畜牧业持续发展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欧阳昌佩;贵州产业结构调整见实效[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黄立锋;普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N];中国证券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阳;结构调整:石油和化工行业走向哪里[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记者  易家凡 通讯员  彭青 范曲 秋英;结构调整要调出最大的效益来[N];海南农垦报;2006年

5 曲冬;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解放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玲;去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N];经济日报;2007年

7 晓利;战略转型 中国水电第一军扩大主战场[N];证券时报;2006年

8 李清香;打造循环经济 提升资源价值[N];证券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马春红邋通讯员 干桃荣 杨广达 胡玉娟;优化结构 推进产业提档升级[N];威海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张黎;北京定下今年节能减排目标[N];中国环境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康彦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吴剑雄;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4 罗琼;台湾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徐铁骏;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庆昌;跨国公司对中国区域二元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2年

7 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于宝东;香港经济周期波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10 陈永奇;欠发达地区技术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桂菊;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修成;京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程秀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杨守鸿;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戴霞;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利用外资[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万福军;昌平区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徐怀礼;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杭;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海林;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6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36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f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