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及应对策略——以国外发达国家为例
本文选题:人口老龄化 + 经济发展 ; 参考:《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05期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类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该文在说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分析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国家是如何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从而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Abstract]:With the rapid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mankind has gradually entered an aging societ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as a great and profound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aging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rought by population ag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how these countries take measures to deal with it. Therefore, it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 to deal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aging population. On this basi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cope with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分类号】:F1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2 郭熙保;李通屏;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持久性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02期
3 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4 纪玉山;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01期
5 蔡f ;;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立;;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孙瑜;;论当前我国农民工劳动成本上升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3 田雪原;;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4 张彬斌;;新中国60年人口发展轨迹:兼谈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5 乔丽博;;中国的发展状况与刘易斯拐点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9期
6 汤凤林;甘行琼;;滞胀风险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选择[J];西部论坛;2012年03期
7 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陈晨;;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辨析及延伸探讨——基于湖北省村镇调研的城乡二元关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11期
9 吴立军;曾繁华;;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稳态路径研究——基于四万亿投资冲击下的偏离与均衡分析[J];当代财经;2012年01期
10 詹浩勇;杨毅;;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红利关系辨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3 李小平;卢现祥;陶小琴;;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利润水平吗?[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4 隋澈;;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C];2015年
5 李文溥;熊英;;“刘易斯拐点”的一个理论证伪——基于产品市场的视角[A];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论文集[C];2014年
6 田萍;张屹山;;中国二元经济的数理印证与结点预测[A];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论文集[C];2014年
7 鲁元平;何凌云;;收入不平等、健康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经验证据[A];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赵立华;中国人口抚养比上升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翁媛媛;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邵腾伟;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户联合与合作经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晋;基于农民工视角的刘易斯转折点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2 薛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戴心悦;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乐川;我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可行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谭寒;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甜;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口红利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7 田珍;我国劳动力流动对贸易模式转变的影响分析[D];兰州商学院;2011年
8 俞文蜜;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陈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份额的演变及原因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晴;人口年龄结构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东波;;人口老龄化与居民高储蓄——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金融论坛;2007年09期
2 刘昌平;邓大松;殷宝明;;“乡-城”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J];经济评论;2008年06期
3 郭熙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J];理论月刊;2005年11期
4 徐安琪;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J];青年研究;2004年12期
5 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6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7 姜向群;李建民;杜鹏;杨慧;;中国“未富先老”了吗?[J];人口研究;2006年06期
8 顾宝昌;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9 姚从容,余沪荣;论人口乡城迁移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02期
10 都阳;;中国低生育率水平的形成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武芳;浅析留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乡镇经济;2000年03期
2 叶瑜;日本经济发展的大区域观[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12期
3 石海松;抓成果转化 促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2000年11期
4 盛洪昌;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趋势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J];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5 张海庆;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思考[J];财税与会计;2000年05期
6 刘明珂;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J];发展论坛;2000年05期
7 王友忠;实施十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J];发展论坛;2000年12期
8 杨启先;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解决两大问题[J];福建改革;2000年11期
9 李恒元;农村城镇化,是拉动地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J];发展;2000年03期
10 赵虎;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全面推动红古经济发展[J];甘肃农业;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庆昌;李颖;李有为;杨雨;张宁;;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5(2007~2008)[C];2008年
2 司应武;查全胜;;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3 薛志连;史珞;黄官清;;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4 逄锦聚;刘书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5 杨蔚东;张卫江;朱效荣;李慧;李民;王新春;柴彬;苑庆彬;李颖;高跃兰;杨雨;张宁;于明浩;孙增泰;赵春河;畅彦周;刘思绮;;2010年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C];2011年
6 王洪春;;人口优生与经济发展[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董辅y=;;目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及看法[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8 张学天;;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 推动都兰经济发展[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9 迟树功;;促进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构想[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王明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凤;民营经济正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主力[N];雅安日报;2007年
2 记者 相恒波;围绕经济发展 探索党建新路[N];延边日报;2007年
3 郑永忠;把工作触角伸向经济发展前沿[N];运城日报;2007年
4 本报评论员;全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益、无干扰的经济发展环境[N];商丘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董瑶;省工商联力促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N];贵州政协报;2009年
6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李文斌;深入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N];安阳日报;2009年
7 记者 侯若志;兰州经济发展要实现率先跨越[N];甘肃日报;2011年
8 记者 万晶晶;市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研修班结业[N];淮安日报;2011年
9 何继伟;恩路创新带来经济发展新天地[N];黄河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孟振兴;筑牢经济发展的基石[N];南宁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岳阳;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D];吉林大学;2012年
3 孙希有;经济发展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学;2004年
4 剧宇宏;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D];西北大学;2002年
7 周为民;中国经济发展史论[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8 蔡典维;论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与政府新作用[D];山东大学;2003年
9 马力宏;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唐龙;价值观与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冬敏;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3 胡榕;长株潭试验区内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张婧姝;沙特经济发展对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李男;非正式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赵朋;政府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5年
7 赵丽;科技对经济发展由支撑进入引领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高杰;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新论[D];四川大学;2007年
9 刘晓春;县域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刘梦宁;民营经济发展瓶颈及政府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07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0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