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资本论》,探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若干新的经济理论观点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on the one hand, we slow dow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on the other hand, we enhance the quality benefit, that i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pitaxial development to the implicit development. The motive force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change from factor drive to innovation drive development. China's reform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and deep water areas. We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deepen reform in important areas with greater political courage and wisdom.
【作者单位】: 北京工商大学;
【分类号】:F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晓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与政策思考[J];江海学刊;2007年02期
2 郭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3 常春凤;;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学家;2009年02期
4 唐亚韫;通货紧缩形势下的宏观政策分析[J];财经论丛;2000年01期
5 于长秋;新形势下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6 胡海鸥,黄燕;信息技术发展对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4期
7 隆刚;;对我国“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李先耕;;关于治理通胀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9 ;热点新闻[J];中国中小企业;2008年12期
10 阮垂玲;费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配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查培轩;;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看中国经济学的基础[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立君;;从《资本论》对英国工厂法的分析看马克思的法经济学思想[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严法善;;美国的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再学习[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洪灏;;对《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的几点思考——重读《资本论》笔记[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6 朱春燕;;《资本论》中马克思劳动力产权思想及启示[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孙跃纲;;用《资本论》的真精神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华中煜;;关于马克思《资本论》视野下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世祯;;《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的出版经过[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邹东涛;;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牡霞 编辑 阮奇;谢旭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记者 徐磊;重读《资本论》找“危机”出路[N];苏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包兴安;李稻葵:货币政策要谨慎 财政政策要扩张[N];证券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包兴安;货币政策不应再收紧 财政政策可选择定向宽松[N];证券日报;2011年
5 沈联涛;财政政策是货币政策的基础[N];中国经营报;2010年
6 记者 徐思佳;货币政策偏紧 财政政策应有所作为[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丁冰;货币政策需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保持扩张性[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林洛;“稳健”财政政策 为货币政策“松绑”[N];财经时报;2004年
9 中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首次搭配[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郑晓波 张达;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合力保增长[N];证券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龙;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圣君;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袁国敏;中国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3年
4 江武成;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尹燕海;物价稳定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构建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向祥华;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10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当前形势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沈军彩;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D];苏州大学;2007年
3 王珊珊;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协调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郭岚雪;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张显云;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苏杨;流动性过剩视角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叶子芬;我国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8 林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四川大学;2006年
9 辛庚达;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路径选择[D];兰州商学院;2008年
10 赵琦;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65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6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