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良性互动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10 11:5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能源与资源供给不足、利用效率低下及生态环境恶化诸多问题的困扰,严重影响着发展的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基于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产业结构演进与节能减排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经贸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YJ026);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YJ027)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思路研究”(2011017)
【分类号】:F121.3;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2 刘卫东;张雷;王礼茂;赵建安;马丽;唐志鹏;高菠阳;余金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05期

3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范晓梅;;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_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4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5 程云鹤;齐晓安;汪克亮;杨力;;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1985~2009年中国28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国;晋鹤;;我国产业结构与石油消费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邹艳芬;;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的结构维度研究——以259家工业企业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3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4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5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6 孙耀华;仲伟周;庆东瑞;;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7 高静;刘友金;;中美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以及贸易环境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法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2年05期

8 樊杰;刘卫东;金凤君;刘彦随;张文忠;刘慧;王成金;王岱;;中国重大科技计划中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9 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张艳;;郑汴都市区产业CO_2排放演变机理及脱钩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10 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贵生;苏伟;陈明辉;;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白永平;周亮;王世金;;低碳经济与水资源短缺背景下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整合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雷;李艳梅;;结构节能: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7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8 郝珍珍;李健;葛春景;;基于产业影响和空间重构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以天津市为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9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10 刘瑞翔;姜彩楼;;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荣生;低碳经济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宋马林;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及其统计属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王可强;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康;基于产业关联的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谢园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松涛;山东省结构节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吕秀丽;甘肃省能源需求预测与节能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陈向涛;我国2020年碳减排承诺实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张兴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6 李宁;北京市3E-S(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系统MARKAL模型研究开发[D];清华大学;2010年

7 刘刚;低碳农业在陕西的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常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朱明明;山东省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伟;碳排放约束下的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陈金链;节能工程的经济分析[J];北京节能;2000年01期

3 胡晓鹏;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下经济增长的系统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4年01期

4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5 石奇;尹敬东;吕磷;;消费升级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6 胡鞍钢;;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7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9 石敏俊;金凤君;李娜;赵f,

本文编号:2534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34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f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