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0 09:08
【摘要】:现代物流业不仅是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物流成本高、物流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性差及物流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紧迫性。 论文在概述有关物流与经济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为: (1)从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形出发,分析物流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对2011年省域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了1997-2011年物流业空间集聚及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物流业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物流业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物流业发展较好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呈由东至西阶梯递减的趋势;物流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而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2)采用动态计量模型,分析物流业与经济增长间的联动效应,并构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多变量空间计量模型,采用省份地区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长期协整关系;物流业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显著;若不考虑空间因素影响,会高估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3)基于省份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着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而且也能够促进临近省份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4)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构建了“物流-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并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研究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机制;运用PLS通径模型测度了1997年以来全国和各省份地区“物流-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复合系统和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东部地区的经济子系统、物流业子系统和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各系统仍未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模式,经济子系统是制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5)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和序参量功效函数协调度模型分别对“物流-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自1997年以来,复合系统协调度及各子系统内部协调度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相对而言,经济发达省份复合系统、物流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协调程度较高,但是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不协调状态;两时期各区域复合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协调度空间分布无实质性变化,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但西部、中部与东部地区协调度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从区域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维度构建了省域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相应的指标进行赋权合成。(2)基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构建了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空间计量模型。(3)考虑空间数据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基于PLS通径模型,构建“物流-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并计算各子系统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指数。 本文通过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丰富物流系统理论,为我国区域经济和物流系统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文】:

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发展,物流市场


种形式物流服务的物流市场。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长趋势,如图 3-1 所示,在 1991 年物流业总产值仅为 3.029达 158.354 万亿元,约为 1991 年 52.3 倍,物流业发展极为

中国铁路,营业线,里程,铁路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 十一五‖期间大规模发展建设,我国展,但运输网络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技术等级偏低,网络覆盖广步提高。年年底,全国铁路(包括地方和合作铁路)的营业里程已达到 9.3 年 1.8 倍。铁路营业质量快速提升,其中复线里程由 1978 年的 736的 29884 公里,复线里程占营业线总长度比重由 1978 年的 1电气化铁路由 1978 年的 0.10 万公里提升到 2011 年的 3.43 万公里发展到占营业线总长度的 51.98%;自动闭塞里程由 1978 年的 598的 37500 公里,比重由 1978 年的 12.3%提高到 56.61%。铁路建设但是目前我国运输网络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铁路网络密度仅为美、德国的 17%,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不到 50%。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F259.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娜;金浩;;唐山市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年11期

2 杨雨轩;;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20期

3 任全玉;;基于DEA模型的经济与物流协调发展研究——以黄冈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5年20期

4 陈双生;林天水;;区域物流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评价——以酒泉嘉峪关经济一体化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5 程永伟;穆东;;全产业链下物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贡献[J];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09期

6 王欢欢;;我国中部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协整分析[J];物流科技;2015年08期

7 张军;;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年20期

8 谢泗薪;侯蒙;;城镇化背景下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物流发展模式与战略路径研究[J];价格月刊;2015年07期

9 曹学庆;;物流行业布点管理系统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国涛;张焱;杨成和;何奕辰;;国际陆港“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及实证研究[A];第十八届站场与枢纽年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毛文富;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徐波;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宝磊;CT物流公司营销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2 李肖肖;淮海经济区物流空间联系及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3 李爽;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与城乡经济统筹协同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4 叶坤琪;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吉林省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刘梦颖;京津冀一体化下北京市物流业与商贸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6 郭梦雅;基于超效率DEA的广东省物流效率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7 高慧文;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物流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8 闫蕊;东北地区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分析[D];辽宁大学;2017年

9 李美娟;京津冀区域物流与产业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10 邢晓卫;区域物流、货物运输保险和经济增长[D];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33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33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0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