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3 02:31
【摘要】:在构建城市影响力指数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出1988、2001及2012年长江经济带内110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影响力指数;在ArcGis软件平台下,利用空间分析方法,依据改进场模型、扩散模型,综合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内地级市以上城市的可达性、空间场能及扩散效应,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间影响力指数差异较大但整体呈缩小趋势,城市可达性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区域内存在一条主轴、三大核心圈、多条辅轴的区域空间结构,构成区域"1+3+X"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经过城市孕育、极核发展、点轴扩散、网络化、局域一体化发展5个阶段,基本形成串珠式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内出现同一时期多个阶段并存的现象。为加快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依据"以点布轴,以轴拓面"空间思想,进行结构要素优化,主要有:合理构建城市等级体系,培养地方增长极;科学规划交通网络,优化空间扩散轴线;合理优化区域分工与合作,构建多层级城市群。
【图文】:

可达性


展轴、京九发展轴、武广发展轴、渝怀发展轴、成昆发展轴和横向延伸的沪昆铁路线(贵昆—湘黔—浙赣—沪杭线)等,其中:位于长江以南的沪昆铁路交通大动脉基本连接了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地区,与长江发展主轴大致平行,共同构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网络的横向支点,而众多纵向发展辅轴基本连接主轴与横向发展轴线(沪昆铁路线),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空间开发格局。图1城市可达性演变Fig.1EvolvementofAccessibility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Zone图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态图Fig.2SpatialStructure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Zone2.4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根据改进场模型计算出区域内各栅格受到110个节点城市的场强值,并依据取大的原则确定栅格归属城市。同时,利用NaturalBreaks(Jenks)将栅格场强值从高到低分为5类,生成基于城市场能的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专题图(如图3),以更好的显示研究区域内空间场能的变化情况,探索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图3长江经济带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化图Fig.3EvolvementofSpatialFieldStructure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Zone孕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历史、区位等多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城市经济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城市综合实力较小,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相对较弱,城市发展的空间表征主要为疏点状。1988年,区域内基本为极弱场强范围,场强较强区范围较小,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以上海、武汉、重庆及成都为1716长江流域资源与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态


展轴、京九发展轴、武广发展轴、渝怀发展轴、成昆发展轴和横向延伸的沪昆铁路线(贵昆—湘黔—浙赣—沪杭线)等,其中:位于长江以南的沪昆铁路交通大动脉基本连接了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地区,与长江发展主轴大致平行,共同构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网络的横向支点,而众多纵向发展辅轴基本连接主轴与横向发展轴线(沪昆铁路线),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空间开发格局。图1城市可达性演变Fig.1EvolvementofAccessibility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Zone图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态图Fig.2SpatialStructure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Zone2.4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根据改进场模型计算出区域内各栅格受到110个节点城市的场强值,并依据取大的原则确定栅格归属城市。同时,利用NaturalBreaks(Jenks)将栅格场强值从高到低分为5类,生成基于城市场能的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专题图(如图3),以更好的显示研究区域内空间场能的变化情况,探索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图3长江经济带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化图Fig.3EvolvementofSpatialFieldStructure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Zone孕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历史、区位等多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城市经济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城市综合实力较小,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相对较弱,城市发展的空间表征主要为疏点状。1988年,区域内基本为极弱场强范围,场强较强区范围较小,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以上海、武汉、重庆及成都为1716长江流域资源与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地理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1)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PK2013004)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2 陆玉麒;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3 钟业喜;陆玉麒;;基于可达性角度的区域发展机会公平性评价——以江西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4 陆大道;人文地理学中区域分析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84年04期

5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6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7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8 吴启焰;陈浩;;云南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组织演变规律[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9 陈修颖;;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10 潘竟虎;石培基;董晓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惊宏;改革开放以来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加来;胡百红;任志安;;皖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焦凤祥;;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对砀山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史俐俐;储金龙;顾康康;;安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及其优化对策[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樊培军;;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以赣粤高速公路江西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5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6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7 方世敏;赵金金;;区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供给需求与竞争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8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9 胡玮,王心源;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时空分异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曹有挥;陈雯;吴威;曹卫东;梁双波;;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毛金凤;法义滨;;沈本旅游市场一体化与沈阳旅游定位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邓敏;刘启亮;李光强;程涛;;一种基于场模型的空间聚类算法[A];现代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中起;张伊娜;;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经济的空间扩散与交通轴的分析[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7 覃成林;吕化霞;;山东经济空间分异型式及其成因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8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10 刘荣增;耿明斋;覃成林;;第八章 城乡统筹与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6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9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吴良亚;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温静;宁波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明苹;新城市时代中国特大城市空间重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周媛丽;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生长型”生态规划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徐冲;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D];河南大学;2011年

8 高松;重庆市城市扩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谭建华;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yN;小城镇的供水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荣荣,贾宏俊;安徽省综合地理区划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李巍;毛文梁;;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脆弱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3 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ipf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4 陈彦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形式、量纲和局域性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黄贻芳;;核心—边缘理论在构建武汉旅游圈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6 唐小波;西方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评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马立平;统计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方法──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与用(三)[J];北京统计;2000年03期

8 王合生,李昌峰;长江沿江区域空间结构系统调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9 沈玉芳,张超,张之超;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10 姚士谋;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建旭;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智杰,陈永宁;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2 刘东林,岳秀莲;西部开发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协调发展[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3 张学全 ,戴劲松;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走廊[J];中国科技产业;2000年11期

4 王一鸣;;加快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 构筑新兴经济增长区[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09期

5 辛文;从整体上研究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发展[J];天府新论;2001年01期

6 柴锡贤;;上海在长江经济带的作用[J];上海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7 张改红,王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乔晶,胡兵,赖景生;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9 ;长江经济带——充满活力的高科技走廊[J];苏南科技开发;2004年03期

10 马勇,黄猛;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3 金学洙;;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致辞[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4 杨泰波;;深化协作 共创未来——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演讲[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5 郑柏林;;充分发挥金融作用 支持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6 唐路元;;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合作问题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顾传训;;发展与繁荣:走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雷亨顺;;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张学恕;;迈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10 唐建荣;;南京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和欣欣向荣的投资热土——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教授 院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法硕士 仲裁员 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张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研究生;长江经济带:西部发展的新动力[N];重庆日报;2014年

2 记者 商宇;“中国发展论坛·2014——建设长江经济带”在渝举行[N];重庆日报;2014年

3 邱曙东;“把脉”长江经济带[N];解放日报;2003年

4 彭兴庭;“长江经济带”,话好听,路难行[N];经理日报;2005年

5 侯力明;信息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腾飞助推器[N];江苏经济报;2004年

6 程维;长江经济带“胎动”[N];青岛日报;2005年

7 程维;长江经济带舞动龙计划[N];西部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娟;长江经济带 携东中西部和谐共舞[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唐红阳;借水洞庭,,谋利长江经济带[N];湖南经济报;2006年

10 方东旭 杨宏生 徐天鹏;“长江经济带”开发热潮又起[N];江苏经济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琳;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顾娜娜;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兵;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4 于文静;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度的定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波;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6 倪浩;边界屏蔽效应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周颍;长江经济带物流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8 龙宇;长江经济带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田继忠;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网络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雯婷;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35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35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3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