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

发布时间:2019-11-09 04:04
【摘要】:基于ESDA方法,选取东北地区343个县级地区GDP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率作为变量,分析1992-2012年4个时段经济总体增长、空间关联及格局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区经济增长量呈现由强集聚向弱集聚变化的趋势,冷点和热点区域圈层分布明显,热点区域由东南部向南部和西部移动。2各单元平均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高值区空间上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中南部向西迁移。低值区呈分散布局,由东南向西北迁移。3研究区平均经济增长率经历了弱—强—弱的空间集聚过程,冷点和热点区域呈现分散—集中—分散的变化趋势,辽中南和锡林郭勒盟区域内单元增长速度较快。4基础相对较差的单元具有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基础较好的哈大沿线单元仍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区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2 杨威;金凤君;王成金;丁金学;;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3 吴殿廷;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4 韩增林;张云伟;;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亮;;地理空间因素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2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禹朴家;徐海量;刘世薇;张青青;安红燕;王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4 王良健;何琼峰;;省际竞技体育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5 王金岩;吴殿廷;袁俊;;鲁南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发展战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8年08期

6 赵成柏;;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7 沈滢;宋玉祥;郭晓立;;基于边界视角的区域发展扩散及过程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8 陈月英;赵海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综述与展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9 张锦宗;朱瑜馨;周杰;;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10 聂芹;;山东省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平伟;彭贵芬;琚建华;鲍美香;;云南省蒸发皿蒸发量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分析[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2 部慧;梁小珍;皮理;;我国金融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晓旭;冯宗宪;;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4 王伟;曾俊雅;;198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5 赵翠薇;邵维懿;;贵州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A];2013年西部十三省区市土地学会学术交流会交流发言材料[C];2013年

6 谢磊;李景保;;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A];2013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3年

7 张琳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5卷)[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3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5 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李宁;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戴永安;中国省域建筑业发展差异及其经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晓菲;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作用及联动发展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青青;面板数据空间误差分量模型估计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5 韩冰;金融产业集聚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赵海;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与趋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贺晓丽;河南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分析及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静怡;人际关系管理视域下的中国在校大学生言语不礼貌现象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诚固,李培祥,谭雪兰,刘文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2 杨青山,李红英,梅林;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3 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4 欧向军;沈正平;王荣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5 仇方道;朱传耿;佟连军;杨如树;;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6 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年06期

7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8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9 杨晓光,樊杰,赵燕霞;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10 闫小培,林彰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伟军;谭江涛;;从促进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学与宜昌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市场;2006年40期

2 任怡;李家军;;基于公平与效率替代模型的区域经济增长公平效率论[J];农场经济管理;2007年03期

3 夏鑫;;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J];才智;2008年05期

4 王亚清;;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研究[J];知识经济;2008年10期

5 夏鑫;;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08期

6 杨德志;;以效率为中心加快区域经济增长[J];才智;2011年20期

7 方林,杨缨,王芝光,杨荣俊,曾富善,曾春平;关于井冈山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原则和产业群建立[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04期

8 熊卫平;论现代集约型区域经济增长方式[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9 司正家;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探略[J];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10 阮晔,马海燕;论新疆非均衡区域经济增长战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晓合;李巍;;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转型效应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基于江西省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桂元;高艳;;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4 陈春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结构及其类型划分[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5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区际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东霞;李彬联;;广东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文化原因研究[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华;工业提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N];北大荒日报;2009年

2 记者 姜蕴真;新东产业集聚区铺就区域经济增长“快速路”[N];安阳日报;2012年

3 通讯员 达新正;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N];红河日报;2013年

4 延安新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张娟;延安市以统筹城乡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增长[N];延安日报;2013年

5 侯杰 华中科技大学;形成新区域经济增长极[N];经济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杜鹏飞;激发区域经济增长活力[N];阿勒泰日报(汉);2014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APEC与东亚合作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地 赵江林;“一带一路”: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新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记者 陆艳红;九三管委会积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N];北大荒日报;2014年

9 周京奎;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N];天津日报;2007年

10 临汾市委党校副教育长 刘佶鹏;行政区域经济增长的统计问题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园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玉明;知识溢出、空间依赖与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徐涤非;产权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杨春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D];安徽大学;2014年

7 王立平;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赵广君;上海公共支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于铭;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河南省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檀隽;甘肃省商业银行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聂建超;知识溢出对杭州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荣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刘优剑;区域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的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台晓东;制度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7 聂桢祯;四川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姜妙妙;山东省农民素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9 陈宁化;分工同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的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韩亮亮;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8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58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