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4 01: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也适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的延伸和体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然而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却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区域创新主体间存在着协同与转换困难。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经验表明,区域创新发展程度与主体间协同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研究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原理、过程、结果等,对推动区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基础:按照理论学派发展脉络,界定了区域创新三大主体及其主导者,梳理了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学、创新系统论的溯源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理论框架。其次着重诠释了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原理、过程、结果:原理方面,界定了主体功能定位,划分了主体协同的类型与方式,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定量解释了区域创新体系生命演化原理,并将区域创新发展阶段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升级期,归纳出其要素聚集、产业主导、创新驱动、机制改革的四阶段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主体与阶段间的功能耦合模型;过程方面,利用博弈演化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主体协同演化过程模型,分析了企业、政府、院所在四个阶段的协同博弈关系,归纳出维持协同关系所需的主体行为;结果方面,以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选取投入产出指标,利用DEA方法,得到了我国30个省份创新主体协同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效率及其优化结果。最后探讨了保障区域创新主体协同所需的路径与机制:路径方面,采取实体联盟和虚拟联盟两种形式,经历从松散、密切合作到全面协同的组织演化路径,遵循接触/沟通、竞争/冲突、合作、整合、协同五阶段的过程演化路径,形成以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为主的目标导向路径;机制方面,形成聚力、借力、避力的动力机制,要素整合、主体转换、产出导向、循环反馈的运行机制,分工协调、利益分配、资源共享、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景勤;周楠;;关于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赵俊杰;苏静;;浅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S1期

3 胡园园;顾新;程强;;知识链协同效应作用机理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年04期

4 李鹏;张俊飚;颜廷武;;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参与主体的合作博弈及协同创新绩效研究——基于DEA-HR模型的16省份农业废弃物基质化数据验证[J];管理世界;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鹏;张俊飚;颜廷武;;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参与主体的合作博弈及协同创新绩效研究——基于DEA-HR模型的16省农业废弃物基质化数据验证[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晓霞;多主体协同创新项目治理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李鹏;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绩效评价及产业发展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来军;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枨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乡镇政府责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刘莉;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3 何晨露;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4 高婷;甘肃省科技创新主体发展现状及对策[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5 何怡平;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雾霾治理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6 周文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丹阳;创新型都市圈中创新主体协同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6年

8 吴军;创新驱动要素的维度体系、协同发展及路径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9 熊丽娟;四川省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庄从从;技术创新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560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60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2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