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0-04-09 21:50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国务院于2009年5月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自此海峡西岸经济区被提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积极的重大变化,两岸形势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推进与台湾地区的全面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力度,既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福建省域对台优势,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大举措。由此可见,落实国家关于加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力度的战略部署,无疑是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加以探讨。 对此,本文深刻剖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时代背景,勾画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路线图解,评价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综合优势和障碍因素;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战略定位。最后,通过综合前面分析的结果,构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所涵盖的21个地级市的23个指标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个地级市的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现实路径。
【图文】:

分布图,海峡西岸,城市群,分布图


在我国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环海峡经济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重,她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一起构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因此峡西岸经济区必须主动加入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工协作,承接两大三角洲的辐射时,密切与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表 1 2001 年——2010 年沿海五省市人均 GDP 变差系数表(单位:元)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平均数 标准差 变差系数2001 年 37305 12925 14550 12375 13563 18143.6 10742.039 0.59205672002 年 40524 14397 16570 13510 14856 19971.4 11543.07 0.577982003 年 46585 16796 19730 15006 16909 23005.2 13289.459 0.5776722004 年 55090 20000 23942 17218 19316 27113.2 15827.719 0.58376432005 年 67222 24515 27552 18621 23604 32302.8 19782.765 0.61241642006 年 75265 28685 31684 21152 28077 36972.6 21750.773 0.58829442007 年 87037 33689 37128 25662 32713 43245.8 24832.232 0.57421142008 年 99911 40000 42214 30031 37588 49948.8 28304.308 0.56666642009 年 107420 44607 44641 33840 47194 55540.4 29455.045 0.53033552010 年 112539 46037 45398 35942 49362 57855.6 30973.749 0.535363数据来源:各省市 2010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技术模仿,跳跃式,海峡西岸


图 3 技术模仿创新、产业跳跃式升级与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导向优势 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热情支持。2005 年 3 月,海峡西岸经济区五”规划建议,后来也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标志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进一步凸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2011 年 3 月 16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五时期,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49]。 年 2 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充分肯定了福建的工作,并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鹏;;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2 董力三;熊鹰;;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的若干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耀光;刘锴;王圣云;;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4 王莉莉;;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发展研究;2008年11期

5 谢强莲;蒋俊毅;;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系统工程;2009年04期

6 尹晓波;侯祖兵;;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定位及发展路径[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7 贾学锋;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J];经济师;2004年12期

8 王开明;;三大优势与四个定位[J];领导文萃;2009年14期

9 ;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中国5个经济特区发展扫描[J];中国地名;2009年11期

10 戎生贤;柳德才;;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发展规划与对策建议[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龚高健;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钟丽平;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红玉;泉州市鞋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忠锋;厦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1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21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