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23 19:10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1978年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以及户籍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的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为追求经济利益及其他公平权利,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人口规模逐步扩大。然而,区域经济差异在引起人口区域性流动的同时,人口流动也会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一方面,人口流动可以缓解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对土地和就业的压力,并为人口流出地(欠发达地区)带来大量汇款而增加该地的人均收入,进而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会因增加人口流入地(发达地区)的生产总值,加速优势地区产业集聚,削弱人口流出地的经济利益,从而扩大区域经济差异。“人口流动到底是缩小还是扩大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核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中国独特的社会现实出发,研究人口流动对中国不同区域尺度下经济差异的影响,并深入解析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离差所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既能反映人口流动规模的相对大小,又能反映一个地区是否为人口流入地或流出地。本文利用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分县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据,及上述测度方法计算出人口流动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多层次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中国户籍和常住两种统计口径下的经济空间结构及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揭示入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机理,并阐述人力资本、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发展战略等对经济差异的影响作用。1990-2010年期间,中国经济空间结构从1990年的低层次空间均衡,逐步向东部沿海、北部延边和东北地区集聚,到2010年基本形成东部沿海经济带、北部延边经济带和中部沿京广铁路经济带所构成的“两纵一横”的经济空间格局。在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经济增长阶段中,户籍口径下的“贫困陷阱”现象相较于常住口径突出,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延边、西南、中原等中西部地区。常住口径下的经济空间集聚现象更为显著,表现出强烈的东西经济差异和南北经济差异。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对地理尺度及人口统计口径较为敏感。省级尺度的经济差异最大,户籍口径下的经济差异均大于常住口径差异(包括总差异和分解差异),且户籍口径差异随时间不断扩大,而常住口径差异则随时间逐渐缩小。省级、区域、地带三个尺度的分解均表现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人口流动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人口主要从华中和西南地区流向华东和华南地区,且对不同尺度的经济差异具有正向扩大作用。在2000-2010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总体表现出绝对β收敛经济增长趋势,人口流动和人力资本分别对经济增长产生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作用,说明人口流动规模及流动人口质量对区域增长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影响较大,异质性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引起地区人力资本的差异,而扩大地区经济的不平等。流动人口的趋利行为,使得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现象更加突出。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间正的Pearson系数,验证了其对经济差异的扩大作用,而人力资本、工业化、分权化、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子进行多层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所有因子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均表现出层级性特征;人口流动对尺度较大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作用更为明显,城乡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使得人口流动对地级市差异的扩大作用最强;人力资本的跨省或跨地区流动倾向,导致了其更倾向于扩大省际或区际经济差异;差异化的工业水平主要源于工业城市的普遍存在,由其产生的经济差异突出表现在地级市之间;地方财政支出的市辖区倾向性,导致了地方分权在县级尺度差异最大,对城(市辖区)乡(县)经济差异的扩大作用较强;战略性投资是导致区域不平等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省级战略的偏向性对经济差异影响较大。
【关键词】:人口流动 区域经济差异 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24.24;F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人口流动缩小区域差异13-14
  • 1.2.2 人口流动扩大区域差异14-15
  • 1.2.3 人口流动对区域差异影响复杂15-16
  • 1.3 文献评述16-17
  • 1.4 研究内容、主要创新与结构安排17-20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主要创新18-19
  • 1.4.3 结构安排19-20
  • 2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指标数据20-30
  • 2.1 理论基础20-22
  • 2.1.1 人口流动和迁移理论20-21
  • 2.1.2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21-22
  • 2.2 理论模型建构22-24
  • 2.3 研究方法24-26
  • 2.3.1 空间自相关24-25
  • 2.3.2 泰尔指数及嵌套分解25
  • 2.3.3 多层次回归模型25-26
  • 2.4 相关指标解释26-28
  • 2.4.1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26-27
  • 2.4.2 人口流动指标解释27-28
  • 2.4.3 区域经济差异指标解释28
  • 2.5 数据来源及处理28-30
  • 3 我国户籍改革、人口流动和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解析30-34
  • 3.1 户籍制度的发展改革历程30
  • 3.2 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本现状30-31
  • 3.3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现状31-34
  • 4 两种人口统计口径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差异分析34-42
  • 4.1 经济空间结构与人口流动规模结构演化格局34-37
  • 4.2 不同口径下经济增长类型分析37-39
  • 4.3 我国县域尺度人均GDP空间集聚特征39-42
  • 5 两种人口统计口径下不同尺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42-46
  • 5.1 不同尺度区域划分标准42
  • 5.2 省级、区域、地带尺度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42-43
  • 5.3 两种口径下多尺度经济差异解析43-46
  • 6 中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制分析46-56
  • 6.1 长江经济带概况46-47
  • 6.2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β收敛检验47-51
  • 6.2.1 β-收敛假说47-48
  • 6.2.2 β-收敛的实证检验48-51
  • 6.3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机制分析51-56
  • 6.3.1 不同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51-52
  • 6.3.2 不同数据的一阶线性回归52-53
  • 6.3.3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53-56
  • 7 结论与展望56-60
  • 7.1 主要结论56-57
  • 7.2 展望57-60
  • 参考文献60-66
  • 致谢66-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王声跃,陈红;云南区域经济差异模式分析与选择[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2 张继梅;浅谈区域经济差异与黑龙江教育的关系[J];世纪桥;2005年03期

3 盛婉玉;;河北省“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芳芳;李豫新;付金存;;地域视角下区域经济差异分解——基于新疆的实证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梅;;区域经济差异困局——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掣肘[J];探索与争鸣;2012年06期

6 王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08期

7 冯鹏鹰;产生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张辉鑫,汤小华;20世纪90年代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高志刚,韩延玲;新疆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高志刚;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调控对策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性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邓水兰;屠建洲;;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金友玉;;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及分类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刘文旭;;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理论[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艳;赵欣;;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斌;;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陈涛;;官僚与市场——区域经济差异的制度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8 何勇;;环鄱阳湖经济开发区发展路径研究[A];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研究[C];2008年

9 潘竟虎;;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分析——以甘肃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陈兰;;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与交通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兵团党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新特征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N];兵团日报(汉);2013年

2 记者 习少颖 通讯员 孙红良 刘奎书;“高铁经济”叩门武汉[N];湖北日报;2009年

3 上林县招商促进局;乘十八届三中全会春风 推动上林经济腾飞[N];南宁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周小苑;我国首次为“GDP质量”排座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窦玲;制度供给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6年

3 武春光;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黄雪琴;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部崛起[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婷;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宁鑫;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3 郑周胜;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刘晶;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及调整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王一帆;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彭鑫;不同空间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孟晰;我国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8 韩晓瑞;基于全面小康目标的甘肃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坤明;梅州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10 孙紫葳;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4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e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