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飞跃。到2014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次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推行了所有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确保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倡导国退民进,在经济中引入补充国有经济的经济成分,这为中国民营经济部门腾出了巨大的发展余地,使得民营经济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国有经济重要补充的民营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它的发展壮大是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制度层面上的意义。民营经济由私人经营,这就决定了民营经济拥有硬的资金预算约束,自负盈亏,从而具备独立进行经营决策的能力,使得民营经济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人”,能够按照市场规则经营企业,这赋予了民营经济独特的经济地位,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培育充满竞争的经济环境,这需要一大批产权清晰的经济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行事;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员,它自身可以创造国民收入,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民营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但由于诸多原因,这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显然制约着民营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合理配置信贷资金,满足民营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从而释放民营经济增长潜力,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一步。本文从反映信贷资源配置情况的银行信贷结构视角以及金融中介规模视角两个角度,通过构建内含金融中介的经济增长两部门模型(国有经济部门和民营经济部门)来解释我国金融中介部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赋予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全新的含义。文章一共包括六章:第一章:引言。阐述了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章节安排以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和本文主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给予简单的总结。第三章: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发展回顾与分析。这一章围绕研究主题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回顾了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国金融中介的业务和功能。第四章:理论模型。围绕研究主题,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从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视角构建内含我国金融中介的经济增长两部门模型(国有经济部门和民营经济部门),通过求解两部门模型得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增长率表达式,并据此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假设:(1)金融中介(银行)部门发展规模的扩大,意味着信贷供给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宏观经济的资金需求,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本存量,因而可以拉动经济增长;(2)银行信贷结构变化,意味着银行增加对民营经济部门的信贷投放比例,使得民营经济部门拥有的资本存量占全社会资本存量的份额增加,从而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释放了民营经济增长潜力,因而最终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以经济增长、金融中介发展、技术进步水平、资本投入水平作为内生变量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结合King和Levine (1993)、谈儒勇(1999)、钟永红(2004)等学者关于指标的选取文献和中国实际情况,选用人均GDP指标反映中国经济增长水平,用M2/GDP (JRSD)指标反映金融中介发展规模、用银行信贷结构指标(PRII:非国有企业获得的信贷与信贷总额的比值)来反映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情况,技术发展水平(TEC)用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资本投入水平(INV)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GDP之比表示,采用1990到2013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以及方差分解),检验结果显示,在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金融能够自主地对经济增长施加影响,这种具有自主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中介规模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银行信贷结构的变化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负面的抑制效应。我们发现,实证结论并没有和理论分析完全一致,针对这种差异,笔者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和相关统计数据做出了解释,笔者认为现实中民营经济部门获得的信贷投放比例增加之所以给宏观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是因为现实中资本不具有可分性,民营经济部门获得的信贷总量和民营经济的规模相比太小,远远低于使民营经济部门投资有效率的资本规模,这样就可能降低了民企的投资效率,民营经济部门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也没有真正得到缓解。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总体而言,金融中介部门与中国宏观经济之间基本实现了良性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加以完善,比如,信贷资源管理方面有待完善,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否则就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第六部分,政策建议:阐述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与信贷政策,平稳推进金融深化;其次,健全面向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最后,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 金融中介 信贷结构 政策含义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F8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研究对象13-17
- 1.2.1 金融中介13
- 1.2.2 信贷结构13-14
- 1.2.3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14-17
- 1.3 研究方法17
- 1.4 论文结构安排17-18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18-19
- 2 文献综述19-26
- 2.1 国外关于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19-22
- 2.1.1 早期理论研究综述19-20
- 2.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理论研究综述20-22
- 2.2 国外关于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22-24
- 2.2.1 基于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22-23
- 2.2.2 基于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23-24
- 2.3 国内研究综述24-26
- 2.3.1 国内理论研究24
- 2.3.2 国内实证研究24-26
- 3 我国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26-32
- 3.1 中国经济增长现状26
- 3.2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26-27
- 3.2.1 关于中国民营经济26
- 3.2.2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6-27
- 3.3 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回顾27-31
- 3.3.1 金融中介概述27-29
- 3.3.2 中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历史29-30
- 3.3.3 中国金融中介发展现状分析30-31
- 3.4 结论31-32
- 4 理论模型:内含金融中介的经济增长两部门模型32-37
- 4.1 关于帕加诺AK模型32
- 4.2 加尔比斯“两部门”分析思想32-33
- 4.3 理论模型构建33-34
- 4.3.1 模型假设33
- 4.3.2 模型设定33-34
- 4.4 模型求解34-36
- 4.5 研究假设36-37
- 4.5.1 假设一36
- 4.5.2 假设二36-37
- 5 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37-49
- 5.1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37
- 5.1.1 变量选择与指标选取37
- 5.1.2 数据来源37
- 5.2 研究方法37-39
- 5.2.1 VAR模型和VEC模型38
- 5.2.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38-39
- 5.2.3 Johansen协整分析39
- 5.3 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39-47
- 5.3.1 金融中介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因果检验39-42
- 5.3.2 金融中介规模与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分析42-43
- 5.3.3 银行信贷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检验43-45
- 5.3.4 银行信贷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分析45-47
- 5.4 结论分析47-49
- 6 政策建议49-50
- 6.1 实施稳健的货币与信贷政策,继续平稳推进金融深化进程49
- 6.2 建立健全面向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49
- 6.3 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A53-54
- 致谢54-55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高峡;;高新区创新网络中的金融中介组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7期
2 冯美丽,杨定华;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中介发展方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戴琳琳;;浅议金融中介对金融工具的推动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01期
4 曾康霖;简论金融中介学说的发展轨迹[J];财经科学;2001年04期
5 曾康霖;简论金融中介学说的发展轨迹[J];经济学动态;2001年11期
6 戴晓凤;证券化:金融中介过程的分化[J];经济前沿;2001年05期
7 唐建新,李青原;从金融中介透视公司治理[J];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08期
8 林凤,温小霓;金融中介参与公司治理对控制权的影响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3年05期
9 傅伟良;金融中介面临的风险[J];金融论坛;2003年10期
10 曹葵;投资者视角的金融中介演变[J];西安金融;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涛;;金融全球化时代金融中介体系的构建[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琛;浅析期货公司金融中介属性及其职能发展[N];期货日报;2009年
2 林伟;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回顾[N];中国信息报;2004年
3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许江山;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危机[N];期货日报;2010年
4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蔡庆丰;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与金融部门的自我膨胀[N];光明日报;2011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谭德波;金融中介沦为资金掮客[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庄庆强;典当能做金融中介吗[N];中国商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黄蕾;风投注巨资力挺 金融中介明后年或迎上市密集期[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潘绍俊;东莞多闲钱 金融中介扎堆来[N];东莞日报;2013年
9 易宪容;垄断阻碍金融改革[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10 记者 来建强;非法金融中介:银行卡的一块心病[N];经济参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海燕;金融中介发展论[D];四川大学;2006年
2 于海东;路径约束条件下的金融创新机制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R.A Rathanasiri;[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John Euseby Challe;坦桑尼亚的银行金融中介:现状、效率与经济增长[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朱晔;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观的金融中介仿真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6 胡皓;服务产出核算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开亮;钱庄的金融中介职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仁青;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王致浩;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邱鹏;我国金融中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晓丹;转轨经济中金融中介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卜凡玫;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许诺;利率限制解除对中国金融中介效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肖毅海;现代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王锐琪;我国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10 黄俊霞;金融中介发展与制成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