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与经济波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0:02

  本文关键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与经济波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对整个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波动的问题一直是界内学者所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个问题,界内学者基本都已经接受外生冲击引起经济波动这个事实,冲击在经济波动的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对各种冲击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不同冲击的来源和机制的分析却各不相同。自上个世纪90年代,生产技术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经济贸易的成本也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国际的分工形式逐渐转变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也改变了以往的以产业为单元的分工情况,逐渐发展成为产品内分工的模式。随着跨国公司的渐渐增多,全球资源逐渐被整合,发展成为跨国贸易的基本投入,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形式,贸易的对象也一改以往的最终产品,生产环节中出现的中间产品也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的贸易中来。从全球经济现实来看,这种类型的紧密关联关系对各国的经济波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任何一个较大的外部冲击都会通过产品价值链在不同的国家间传导,产生经济波动的协动性。本文探讨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通过中间品贸易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中间品贸易对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并基于Costas, Ananth(2009)所构建的一个包含两个国家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通过中间品贸易对国家间经济波动协动性的影响。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采用经济波动HP滤波处理法,选取了1999-2013年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EU7这11个双边贸易国家的面板数据,剖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贸易伙伴国间经济波动的协动性。然而,在整个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中,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在以分析中国的具体分工状况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协动性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间的经济波动的协动性与双边垂直专业化程度、双边产业内贸易强度以及双边产业结构相似度正相关,而与双边直接投资强度和双边贸易强度负相关。双边垂直专业化程度是影响双边经济波动的协动性的首要因素。在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双边垂直专业化程度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间的双边经济波动的协动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主要贸易伙伴国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主要传导渠道是贸易渠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证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的稳定中国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中间品贸易 经济波动 HP滤波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42;F1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导论9-15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11-14
  • 1.3.1 研究思路11
  • 1.3.2 研究内容11-12
  • 1.3.3 研究方法12-14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14-15
  • 1.4.1 可能的创新14
  • 1.4.2 研究不足14-15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5-29
  • 2.1 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研究15-20
  • 2.1.1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内涵15-16
  • 2.1.2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因16-18
  • 2.1.3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18-20
  • 2.2 关于中间品贸易的研究20-22
  • 2.2.1 中间品贸易的内涵20
  • 2.2.2 中间品贸易的形成20-21
  • 2.2.3 中间品贸易的影响因素21-22
  • 2.3 关于经济波动的研究22-26
  • 2.3.1 经济波动理论及其发展22
  • 2.3.2 经济波动的协动性22-23
  • 2.3.3 经济波动的传导渠道23-26
  • 2.4 研究评述26-29
  • 第三章 理论分析29-35
  • 3.1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间品贸易29-30
  • 3.2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经济波动30-31
  • 3.3 模型分析31-35
  • 3.3.1 理论模型假设条件31-32
  • 3.3.2 理论模型推导32-33
  • 3.3.3 贸易影响经济波动协动性的国家间差异33-35
  • 第四章 实证分析35-44
  • 4.1 实证模型的设定35
  • 4.2 变量说明35-41
  • 4.2.1 双边经济波动的协动性35-38
  • 4.2.2 双边垂直专业化程度38-40
  • 4.2.3 双边贸易强度40
  • 4.2.4 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40-41
  • 4.2.5 双边直接投资强度41
  • 4.2.6 双边产业结构相似度41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41
  • 4.4 实证结果分析41-44
  • 第五章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经济波动44-56
  • 5.1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情况44-47
  • 5.1.1 总体情况44-45
  • 5.1.2 分行业情况45-47
  • 5.2 主要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47-56
  • 5.2.1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情况48-50
  • 5.2.2 主要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经济波动影响的实证50-56
  • 第六章 结论与相关建议56-59
  • 6.1 结论56-57
  • 6.2 相关建议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风涛;;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最新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2 彭支伟;刘钧霆;;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3 史振华;卢燕平;;中国企业应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策略研究[J];求索;2009年04期

4 王中华;赵曙东;;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5 王中华;赵曙东;;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6 仲崇高;王晓苏;;国际垂直专业化理论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石弘华;;中国垂直专业化比重动态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8 张媛;;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在新背景下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2期

9 叶萌;;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3期

10 赵明亮;臧旭恒;;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娟;;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3 汤碧;沈秋君;孙婕;;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贸易竞争力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晓雷;构造垂直专业化产业体系[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程盈莹;国际垂直专业化组织模式选择及经济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幸炜;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增加值贸易与产品竞争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敏威;要素密集型逆转与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2 吉瑞鸿;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对中国出口价值来源地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谢艳丽;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市场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4 管泉森;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张欢;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陈晨;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7 邓娟;全球价值链下的垂直专业化与产业升级[D];南京大学;2015年

8 李伟力;技术创新对产业垂直专业化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9 肖巧芳;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10 朱其娟;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与经济波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与经济波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4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