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收入不均等的测度及影响因素解释
发布时间:2020-05-04 16:07
【摘要】:收入差距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其中,地区收入不均等长期困扰中国已经成为焦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较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论题。学术界针对地区收入差距做了大量研究,研究角度和方法不一,其具体结果也有一定差别,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已十分明显的结论。本文吸收和扩展前人的研究,从省际收入出发,以城镇和农村的分类与合并相结合,同时考察“四大地带”和“八大经济区”的区域划分,探讨中国地区收入水平及其差距。文章综合运用地区人均GDP和地区居民人均收入资料,简单计算各类地区收入的极值差、极值比和变异系数等,系统测度地区收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并循着“地区收入总差距由各地区内部差距以及地区间差距组成”的原则,对泰尔指数进行区域和城乡等角度的子群分解。文章还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分析地区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不均等的成因,构建收入决定方程,并基于回归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对不均等的百分比贡献度。 文章通过多指标、多角度的测度和分析,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趋势、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再认识。主要结论为:(1)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明显的时期阶段性和区域结构特征。(2)在地区收入差距的总体特征上,用城乡居民收入反映的结果与人均GDP有所不同,用现价收入测度的收入差距和不变价收入也有明显差别。(3)省际收入差距主要由区域间差距或城乡间差距构成,不同资料、不同角度的测算结果综合显示,群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由30%~50%逐步提高并保持在60%~80%。(4)农村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较城镇地区明显。(5)中国地区收入不均等的形成和扩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基础经济要素不均衡和各种结构性矛盾是根本,政策倾向是重要原因。(6)众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因素中,经济结构和物质资本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作为第一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教育等是关键因素,其贡献度次之;城市化和全球化从不同侧面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冲击;制度、政策等非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 文章的最后就如何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方式,有效控制地区收入差距、调节地区收入分配等,提供政策启示。
【图文】: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迈上高增长步伐,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人民生活续提高。2010 年,GDP 由 1978 年的 3645 亿元增加到近 40 万亿,按可比价计均增长率为 9.91%;人均 GDP 达 29762 元,是 1978 年的 79 倍,,可比价年均.5%。同期,城乡收入分别由 343 元和 134 元提高到 19110 元和 5919 元,不变增长率均为 7.3%左右;而 1992-2005 年间(图 3-1 粗略显示的时段性),不变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21%,不变价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 5.27%。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人均 GDP 和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平稳增长;1992 年以 GDP 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动曲率逐渐抬高,直到 2005 前后,两者曲率基本一高于农村。2005 年以来,人均 GDP 和城镇收入变动轨迹开始拉开距离并逐渐农村收入的变动曲率在 1994 年左右上升一个微小的台阶后,又开始保持近似态势,2005 年以后逐渐有细微的翘头爬升。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入所占份额增长缓慢。另外,城乡收入总体差距有明显扩大的趋势,这也是地的重要部分。
图 3-2 四大地带 GDP 变动趋势为了从动态上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变化趋势,分时段计算了八大地区不变价 GDP 年均增长率。如果按表 3-1 中的数据进行高低排序,两种计一定错位,原因在于不变价序列平滑了价格因素引起的数据膨胀,而且分不同造成相对速度不一致。尽管如此,这种错位并不影响整体结论。总体来看,沿海地区基础雄厚、总量基数大,经济增速体现在三个时段上放缓的态势。其中,南部沿海 GDP 增速稳居首位,广东和福建两省的经全国前列,1978~2010 年的不变价年均增幅分别达 13.67%和 12.77%,的全国平均水平;东部沿海经济增速虽然有所减缓,但仍保持了相对快势,苏浙两省同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均达 13%以上;北部沿海仅次于东部沿近全国均值。相比沿海地区,其余内陆地区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长江中游等大部分中部省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步伐逐渐加快。其中,湖省区在“中部崛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自治区得益于资源的深用,经济增速相对较快。西南、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持续地区受制于资源枯竭、结构调整等深层次问题,增长动能未能有效释放,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F124.7
本文编号:2648649
【图文】: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迈上高增长步伐,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人民生活续提高。2010 年,GDP 由 1978 年的 3645 亿元增加到近 40 万亿,按可比价计均增长率为 9.91%;人均 GDP 达 29762 元,是 1978 年的 79 倍,,可比价年均.5%。同期,城乡收入分别由 343 元和 134 元提高到 19110 元和 5919 元,不变增长率均为 7.3%左右;而 1992-2005 年间(图 3-1 粗略显示的时段性),不变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21%,不变价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 5.27%。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人均 GDP 和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平稳增长;1992 年以 GDP 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动曲率逐渐抬高,直到 2005 前后,两者曲率基本一高于农村。2005 年以来,人均 GDP 和城镇收入变动轨迹开始拉开距离并逐渐农村收入的变动曲率在 1994 年左右上升一个微小的台阶后,又开始保持近似态势,2005 年以后逐渐有细微的翘头爬升。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入所占份额增长缓慢。另外,城乡收入总体差距有明显扩大的趋势,这也是地的重要部分。
图 3-2 四大地带 GDP 变动趋势为了从动态上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变化趋势,分时段计算了八大地区不变价 GDP 年均增长率。如果按表 3-1 中的数据进行高低排序,两种计一定错位,原因在于不变价序列平滑了价格因素引起的数据膨胀,而且分不同造成相对速度不一致。尽管如此,这种错位并不影响整体结论。总体来看,沿海地区基础雄厚、总量基数大,经济增速体现在三个时段上放缓的态势。其中,南部沿海 GDP 增速稳居首位,广东和福建两省的经全国前列,1978~2010 年的不变价年均增幅分别达 13.67%和 12.77%,的全国平均水平;东部沿海经济增速虽然有所减缓,但仍保持了相对快势,苏浙两省同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均达 13%以上;北部沿海仅次于东部沿近全国均值。相比沿海地区,其余内陆地区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长江中游等大部分中部省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步伐逐渐加快。其中,湖省区在“中部崛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自治区得益于资源的深用,经济增速相对较快。西南、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持续地区受制于资源枯竭、结构调整等深层次问题,增长动能未能有效释放,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光杰,张宝忠;经济全球化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2 高连水;周云波;武鹏;;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解释:1997~2005[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3 杨祖义;;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3期
4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5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3期
6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7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8 金荣学;解洪涛;;中国城市化水平对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0年02期
9 余明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特征及其缓解制度安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魏后凯;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形成、影响及其协调途径[J];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本文编号:2648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4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