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渠道对创业导向大学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6:58
【摘要】: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导向型大学技术转移已逐步成为激发大学技术创新潜能、提升新创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转移效率的提升对发展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建立创新企业与资本市场间的良好对接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创业型”等特点,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转移流程完善、创业资金获取、目标利益协调、信息知识共享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都直接影响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高供给、新创企业对创新成果的高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本文以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现状为背景,借鉴相关研究的已有成果,在描述创业导向大学技术转移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目标利益、行为方式和风险倾向三方面分析大学发明者、TTO(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创企业的角色定位和激励机制,建立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下创业导向大学技术转移的概念模型,以此形象化的深入描述创业导向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而以博弈论为理论分析工具,以动态博弈、双边道德风险博弈等为基础,通过严密论证得出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及优化启示。 首先,在大学发明者为创业者情形下,通过动态博弈模型逐层剖析分析大学发明者与TTO之间的目标利益和行为模式,得出物质激励、技术质量、商业化潜力等多方面对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目标利益冲突为切入点,建立基于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权衡的合作博弈模型,明确了合作行为对减弱信息不对称、提升转移效率的重要作用。其次,针对大学发明者不为创业者情形,,以非正式渠道下双边道德风险博弈模型为基础,论证了动态报酬和声誉激励对最终效率的促进作用;之后通过正式渠道下双重委托代理模型的求解,深入分析TTO在创业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对提升转移效率的重要作用,以及正式渠道长期存在于创业导向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最后,从创业导向型大学技术转移本质特点、参与方激励机制、TTO中介作用、知识产权立法等多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技术转移政策体系的对策,以期为完善提升创业导向大学技术转移效率的有效机制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图文】:
本文技术路线图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转移渠道对创业导向大学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制度和新创企业商定许可费用、收益分配率等多项指标,并适时向大学发明者征求相关建议。在顺利签订技术转移协议之后,大学发明者和新创企业需根据协议规定和技术研发程度共同进行技术专利的二次开发,或者新创企业在获得专利之后独自进行产品的后续开发。这一阶段的输出包括专利许可协议的数量、专利许可费用、专利技术的商业化利润以及新创企业获得的投资金额。其中,费用的支付方式和时点需在专利协议中明确规定。固定费用是在协议签订之后一次性支付给大学发明者和 TTO 的金额;专利许可费与企业的商业化利润紧密相关,是在专利发明成功商业化过程中,新创企业按照协议中的专利许可费率所支付的金额;阶段性费用则发生于专利发明的后续开发阶段。较为完整的正式渠道下创业导向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路径如图 3.1 所示。技术发明技术成果技术成果专利申请创业者转移协议创业资金新创企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3;F224.32;G322.2
本文编号:2649720
【图文】:
本文技术路线图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转移渠道对创业导向大学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制度和新创企业商定许可费用、收益分配率等多项指标,并适时向大学发明者征求相关建议。在顺利签订技术转移协议之后,大学发明者和新创企业需根据协议规定和技术研发程度共同进行技术专利的二次开发,或者新创企业在获得专利之后独自进行产品的后续开发。这一阶段的输出包括专利许可协议的数量、专利许可费用、专利技术的商业化利润以及新创企业获得的投资金额。其中,费用的支付方式和时点需在专利协议中明确规定。固定费用是在协议签订之后一次性支付给大学发明者和 TTO 的金额;专利许可费与企业的商业化利润紧密相关,是在专利发明成功商业化过程中,新创企业按照协议中的专利许可费率所支付的金额;阶段性费用则发生于专利发明的后续开发阶段。较为完整的正式渠道下创业导向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路径如图 3.1 所示。技术发明技术成果技术成果专利申请创业者转移协议创业资金新创企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3;F224.32;G3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青,李珏;风险投资中的双重道德风险与最优合约安排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1期
2 孙昌群,汪应洛;有限合伙契约的柔性激励机制设计[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3 马亚男;;大学-企业基于知识共享的合作创新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4 饶凯;孟宪飞;陈绮;Andrea Piccaluga;;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5 黄波;孟卫东;李宇雨;;基于双边激励的产学研合作最优利益分配方式[J];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07期
6 殷林森;胡文伟;;创业投资双边道德风险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年01期
7 龚雪媚;汪凌勇;;技术转移机构的运行模式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3期
8 杨德林,邹毅;中国研究型大学科技企业衍生模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04期
9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双重过程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7期
10 方世建,史春茂;技术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中介效率分析[J];科研管理;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岩妍;技术市场的逆向选择与声誉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49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4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