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5:07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产业格局发生了新一轮的重大调整,世界各国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此环境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对长三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下发,上海、江苏、浙江也分别针对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各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氛围日益增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期间,各地区联合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动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突破,但是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思考,也没有制定相互协调的政策,未能形成高效的协同发展模式,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呈现出协同发展、整体突破的格局。因此研究如何构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需要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框架内进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理论的分析,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采用区域产业分工理论、区域产业布局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以及协同理论作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对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总结归纳国外典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及相关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的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并从组织协调机制、利益机制、保障机制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运行机制。同时,本文以点带面,针对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照产业发展专业化程度,从产业价值链高、中、低端三个维度出发,设计出长三角生物医药梯度发展的产业协同发展方案。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推进主体、联动机制、财税政策以及共同市场等方面提出长三角各地区协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三角 协同发展 模式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7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4-16
- 1.1.1 选题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文献综述16-22
- 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16-20
- 1.2.2 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研究20-22
- 1.2.3 研究述评22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2-23
- 1.3.1 研究思路22
- 1.3.2 研究方法22-23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23-25
- 1.4.1 研究内容23-25
- 1.4.2 技术路线图25
- 1.5 创新点25-27
- 第二章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27-34
- 2.1 区域产业分工理论27-29
- 2.1.1 古典贸易理论27-28
- 2.1.2 要素禀赋理论28
- 2.1.3 新贸易理论28-29
- 2.1.4 协议分工理论29
- 2.2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29-31
- 2.2.1 古典区位理论29-30
- 2.2.2 成本-市场学派理论30
- 2.2.3 增长极理论及其延伸30-31
- 2.3 产业价值链理论31-32
- 2.3.1 产业价值链的内涵31
- 2.3.2 产业价值链的特征31-32
- 2.4 协同理论32-34
- 2.4.1 协同理论的内涵32-33
- 2.4.2 协同理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33-34
- 第三章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34-49
- 3.1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34-36
- 3.1.1 产业发展规划详尽,产业发展领域明确34
- 3.1.2 产业专项工程内容丰富34
- 3.1.3 产业布局科学合理34-35
- 3.1.4 取得一定的成果,产业前景看好35-36
- 3.2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36-37
- 3.2.1 制定了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36
- 3.2.2 打造了特点鲜明的地区产业“名片”36-37
- 3.2.3 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集约化趋势明显37
- 3.3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37-39
- 3.3.1 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却相对集中37-38
- 3.3.2 产业布局相对集聚,后发地区增速较快38
- 3.3.3 市场总体形势良好,产业发展差异较大38-39
- 3.4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39-46
- 3.4.1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工格局39-40
- 3.4.2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状况40-46
- 3.5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瓶颈46-49
- 3.5.1 顶层设计欠缺,协调机制薄弱46
- 3.5.2 推进主体模糊,要素市场分割46-47
- 3.5.3 激励政策乏力,配套措施针对性弱47
- 3.5.4 商业模式散乱,市场化差异较大47-49
- 第四章 国外典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经验借鉴49-61
- 4.1 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美国东北城市带49-53
- 4.1.1 美国东北城市带概况49-50
- 4.1.2 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的现实应用50-52
- 4.1.3 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的相关分析52-53
- 4.2 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日本太平洋工业带53-56
- 4.2.1 日本太平洋工业带概况53-54
- 4.2.2 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现实应用54-56
- 4.2.3 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相关分析56
- 4.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欧洲莱茵河流域56-59
- 4.3.1 欧洲莱茵河流域概况56-57
- 4.3.2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的现实应用57-58
- 4.3.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的相关分析58-59
- 4.4 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经验借鉴59-61
- 4.4.1 市场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59
- 4.4.2 政府是推动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59
- 4.4.3 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是提升协同发展效率的关键59-61
- 第五章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61-73
- 5.1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61-66
- 5.1.1 可行性分析61-64
- 5.1.2 必要性分析64-66
- 5.2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66-73
- 5.2.1 协同发展模式的类型分析66-68
- 5.2.2 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协同发展模式68-73
- 第六章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73-94
- 6.1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作用分析73-83
- 6.1.1 市场机制73-77
- 6.1.2 政府机制77-83
- 6.2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基本原则83
- 6.2.1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83
- 6.2.2 培育规范统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83
- 6.2.3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价值链83
- 6.3 基于三重维度的协同发展机制建设83-94
- 6.3.1 组织协调机制83-87
- 6.3.2 利益机制87-90
- 6.3.3 保障机制90-94
- 第七章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94-106
- 7.1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94-100
- 7.1.1 区际比较分析94-99
- 7.1.2 内部比较分析99-100
- 7.2 长三角各地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分析100-103
- 7.2.1 总体水平分析100-101
- 7.2.2 专业化程度分析101-103
- 7.3 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的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方案设计103-106
- 7.3.1 协同发展基本原则103
- 7.3.2 协同发展基本方案103-106
- 第八章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对策建议106-111
- 8.1 制定国家战略,明晰顶层设计106-107
- 8.1.1 国家战略106
- 8.1.2 顶层设计106-107
- 8.2 明确推进主体,实现重点突破107
- 8.3 建立联动机制,保障协同效率107-108
- 8.3.1 超区域协调机构107
- 8.3.2 跨区域协调机构107-108
- 8.4 创新财税体制,尝试转移支付108-109
- 8.4.1 协同发展基金108
- 8.4.2 转移支付制度108-109
- 8.5 构建共同市场,,共享优质资源109-111
- 8.5.1 技术标准化市场109
- 8.5.2 资本自由化市场109
- 8.5.3 人才一体化市场109-111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111-113
- 参考文献113-117
- 附录117-12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20-121
- 致谢121-1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大斌;由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06期
2 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年03期
3 苏宏伟;许强;;国外都市圈协调机制研究与对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2年06期
4 宗文龙;黄益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探析[J];税务研究;2013年03期
5 张颢瀚;;转型与融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6 伏昕;;长三角“暗战”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0年04期
7 贺正楚;吴艳;蒋佳林;陈一鸣;;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