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3:44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引进外资,经济得到快速全面发展,工业产值位居世界前列并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依然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低水平粗放式增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就一直强调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进展甚微,产业转型任务艰巨。产业转型依赖于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我国产业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也被称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落后,反映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存在较大的缺陷。 做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仅仅依靠国家创新系统内部采取封闭式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是很难实现的。在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在选择创新模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其所处的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拥有了一个重大机遇,就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也包括创新资源的配置。国家创新系统在此影响下国际化日益明显,如同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一样,必须主动融入国际创新体系,整合和配置国际创新资源。 利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这一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考察企业创新国际化行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演进的现状、机理和路径,并进行了仿真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 (1)跨国公司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内向国际化研究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对国家创新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东道国的研发机构嵌入到东道国内部,成为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和诱因,也是东道国创新系统内向国际化的主要路径。本文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及其在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动因、投资模式和位置选择,并研究了其对东道国的影响因素,认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东道国存在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其综合效应最终对东道国创新系统产生作用。作者还利用共生理论借鉴Logistic模型构建了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模型。 (2)国家创新系统内部创新主体的双向国际化活动 跨国公司在国内的生产和研发大量投资使得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内资企业在原先薄弱的技术基础上仅仅依靠内部自主研发已经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因此不少内资企业开始把获取技术和创新资源的目标转向国外。本文研究了内资企业通过资源杠杆获取国外创造性资产的主要方式和效果,基于跨国公司垄断产品价格变化的情况下政府资助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效果进行了博弈分析,研究了研发补助费用额度的阀值和作用。 (3)跨国公司嵌入的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是一种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方法,也是建立在控制理论、决策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之上的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跨国公司嵌入后国家创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演进机制与政策效果。依据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创新主体行为变动的研究结论,以分析跨国公司研发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交互影响为主要目的,本文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财力资源、创新人力资源、创新产出等维度,结合可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仿真实证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创新产出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并得出相关结论。 (4)内资企业双向国际化获取核心技术的案例研究 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企业创新国际化是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基因。本文最后对内资企业京东方利用资源杠杆进行双向国际化获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我国液晶面板产业案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国内企业切入跨国公司网络,通过外向国际化获取海外创造性资产从而实现内向国际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验证了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微观活动和趋势。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勾勒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框架 国内学者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发展历程、国际比较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及外资对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对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和内部创新主体双向国际化两条路径出发,对国际创新系统的国际化演进机制与微观行为进行了阐述,完善了研究框架。 (2)对跨国公司嵌入后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和国际化演进进行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和仿真 本文从内部创新主体创新行为国际化和外部创新主体-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两条路径研究其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方式,基于Logistic模型构建了内资企业创新系统与跨国公司企业创新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并构建政府资助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作者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跨国公司嵌入下国家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和政策仿真。 (3)结合内部创新主体双向国际化的实践来讨论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 在探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演进机制和路径时,本文不仅仅局限于博弈论方法和系统仿真,而是通过重点分析现实成功案例对内部创新主体双向国际化成功获取国际创新资源总结出方法和途径。
【图文】:

产品图,国家创新系统,国际经营,东道国


内市场国际化,不断学习和积累国际经营知识与经向国际化就是指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国际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优质要素走向国场延伸,进一步学习和积累国际经营知识与经验,、薛求知,2004)。从事的附加值最高的经营活动之一。研发活动的国国之间的配置,建立了国内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同时,研发国际化也加深了技术转移的程转移创新过程本身。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会进一步构性变化,其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成为东道国创新企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形成不同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复杂性(UNCTAD,2005),形成径之一。

知识网络图,专利申请


图 5-2 PCT 专利申请中合作发明数Figure 5-2 the Number of Co-Invention of PCT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s业构建国际技术联盟进行创新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也是战略获得外部异质性资源的有效工具,,同时还是企业发展关系资源、的重要手段。国际技术联盟不仅提供了理论交流的平台,而且在为实程中通过合作研发能够共享部分技术诀窍和隐性知识,从而获得合作出。技术联盟组织间的互动学习也是合作各方充分利用合作关系,提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嵌入到跨国公司知识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一般带经历四个阶段:技术共享-盟友间的互动-人员的互派-战略性整在这四个阶段都发挥作用,从而最终实现技术联盟内部知识的传递与联盟的研发过程中,企业自身资源与其他组织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出创新产品,加快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樊增强,2003)。 技术引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4.3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万炜;知识流动视角下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娜;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的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毅;内蒙古稀土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04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04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