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长三角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8:18
【摘要】: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发生巨大变化,,大量产业集聚现象涌现,尤其是以上海为龙头,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更为突出。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远远超过国内其它区域。两者的同时出现引起全国各界的密切关注和思考。 本文以产业集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在新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下解释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相生相伴的经济现象,提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以长三角为例,多个角度考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论文指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种机制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企业聚集带来大规模的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需求,通过形成劳动力共享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市场规模效应、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加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等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进一步刺激更多企业集聚。通过调整后的EG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数对长三角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检验。主要结论有:从时间上看,长三角产业集聚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前期,经济增长是产业集聚的成因,在经济发展后期,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大多数产业聚集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很显著;从产业上看,长三角当前各产业集聚整体水平高,高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论文从土地资源节约、企业区位选择、企业品牌建设、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知识和技术溢出及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图文】:

趋势图,均值,系数,趋势


长三角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90 -图4.1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度 'ir 系数均值的时间变动趋势(1988—2009 年)Fig.4.1 The time changes trend in mean value of 'ir index of Yangtze River delta其次,再考察长三角地区 18 个行业在 1988—2009 年中产业集聚度的变动态势。从表 4.1 中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在 2009 年的集聚度较 1988 年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了两个行业:石油化工和炼焦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 1988 年到 2009 年间,长三角地区中除了浙江省外,上海市和江苏省的石油化工和炼焦业的产值在全国中比重明显下降,且相对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在石油化工和炼焦业的企业在长三角集聚的吸引力;二是

生产总值,三角


图 4.2 1988—2009 年长三角地区及两省一市生产总值(亿元)Fig.4.2 GDP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wo provinces and one city in 1988—2009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9.27;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虎森;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J];北方论丛;1998年02期

2 毛军;;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刘修岩;张学良;;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地级区域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4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刘静;迟柏龙;;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6 刘静;;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7 贺灿飞;刘洋;;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8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9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10 王缉慈;简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许继琴;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继红;产业集聚与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05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05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8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