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要素禀赋、赶超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

发布时间:2020-06-11 01:27
【摘要】:在梳理现有相关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抓住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变量,也即赶超战略和要素禀赋,并重点考察了他们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首先,考虑到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各国调整产业结构往往从第二产业入手,于是本文以第二产业占比作为产业结构的最主要代理变量,着重考察了要素禀赋、赶超战略与第二产业占比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究其背后的理论机制,提出了三个待检验假说:1、随着要素禀赋的增加,第二产业占比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2、在其他条件一定下,赶超战略与第二产业占比呈正相关关系;3、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赶超战略对第二产业占比的促进作用会弱化。紧接着我们利用中国1986-2008年27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们所提出的三个待检验假说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较好的验证了上述三个假说。其次,为了保证对产业结构考察的全面性,我们还对第一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作为产业结构的代理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赶超战略对第一产业占比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第三产业占比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要素禀赋对第一产业占比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第三产业的关系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然后我们尝试着对其背后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探讨。最后,是本文的实证结论和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理论创新方面来讲,本文首次探究了赶超战略、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关系的背后理论机制,考虑到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我们重点以第二产业占比作为产业结构的代理变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个理论上的待检验假说,同时也对其他产业占比作为产业结构的代理变量的实证结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究;从研究方法来讲,本文采取的是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在于利用中国现实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具体来说,本文首次采用中国27个省份23年时间跨度的省际面板数据,较好的涵盖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保持了充足的样本数量,然后采用较为严谨的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这样就提升了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信服度;从实际应用价值方面来讲,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前提是首先要找出影响产业结构的关键变量及具体影响,才能更好的实现当初预设目的,本文顺应现实要求,通过梳理现有相关文献研究,找到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变量,也即赶超战略和要素禀赋,并通过理论和实证探究了它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对于赶超战略这一关键变量来讲,林毅夫评价其为影响经济结构最重要的外生变量和决策变量,这表明赶超战略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具有根本性和极强的现实可操作性,这自然为决策者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政策工具,有利于决策者实现当初预设的目的,尽快的实现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图文】:

占比,工业,实证研究,第二产业


资料来源:60 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 1:工业占比显然其主体地位不可动摇,那么自然工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将极大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关于这个假说,其实现有大部分文献都从理论上比较认可的,,只是缺乏较为严格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尤其是缺乏利用考虑到地区经济不平衡性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最后还简单给出了第二产业占比和 TCI 赶超战略的一个图(见图 2)。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F121.3;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正;;基于理论和实践绩效视角的赶超战略的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韩忠亮;;成本转嫁与“国际贸易悲剧”[J];经济科学;2011年04期

3 周民良;;区域创新、结构调整与中国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J];学习与实践;2011年08期

4 潘小春;李清彬;;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云南协调发展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7期

5 马建平;;工业制品出口结构变化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基于要素禀赋和环境属性的双重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戢梦雪;;印度利用FDI经济绩效评价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重建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评价体系[J];武汉商务;2011年05期

8 生延超;;新兴大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动力层次及转换机理[J];管理现代化;2011年02期

9 芮明杰;刘明宇;王子军;杨丰强;陈之荣;;上海产业高端高效的评价与升级路径研究[J];科学发展;2011年08期

10 许崴;;差异化商品供应链跨国分布与国际二元经济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天华;;对“赶超战略”的再认识——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背景[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秦宣;;毛泽东中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反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国恩;;城市规划倡导的社会公平的解析与选择[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仉建涛;;赶超战略、比较优势、知识产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文大山;;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与“大跃进”运动的发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勤学;王晓芳;;构建新商业道德[A];“亚细亚杯”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挥;;试论五十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和赶超战略[A];伟大的胜利,辉煌的成就——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论文集[C];1999年

9 潘焕昭;;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论要[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冯云;;彰显汉味生活,振兴汉味旅游——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与策划[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庞秀峰;大力实施赶超战略 不断夯实发展基石[N];晋中日报;2010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魏后凯;实行赶超战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记者 黄永东 通讯员 雷秀霞;惠济赶超战略实现三大转型[N];郑州日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构建和谐社会 形成赶超合力[N];抚州日报;2006年

5 记者 张立 通讯员 雷秀霞;惠济区大项目推进赶超战略[N];郑州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明炜;西北应实行赶超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7 杨猛 李海武;雨湖区学习中心组深刻领会“赶超战略”[N];湘潭日报;2006年

8 林毅夫 刘培林(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与社会公平[N];中国财经报;2002年

9 记者 薛广勤、通讯员 郭映普;阳泉实施赶超战略[N];山西日报;2001年

10 朱聪;加快落实赶超战略 确保完成全年目标[N];嘉兴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德宏;中国现代化赶超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徐艳芳;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敏纳;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欧阳海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蒋冰冰;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鞠晓伟;基于技术生态环境视角的技术选择理论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尹轲;赶超经济的性质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效应与演化[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郭方;执行赶超战略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转型[D];西南大学;2009年

2 廖彩云;论西部地区的赶超战略与教育公平问题的内在关联[D];广西大学;2004年

3 王丽;外贸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4 纪晓黎;毛泽东的超高速赶超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丁蕊;关于比较优势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胡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D];广西大学;2003年

7 朱蕾;要素禀赋、国际生产分割与贸易结构升级[D];南京大学;2012年

8 蒙大斌;企业家活动、竞争优势的演化生成与对外经济结构的转换[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9 袁钦炀;浙江省对外劳务输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10 于涛;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07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07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