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93.2;F224
【图文】:
图 3-1 皖江城市带地理位置示意图Fig.3-1 Geographical position schematic drawing of city belt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2 自然地理概况[96]安徽地处江淮腹地,近海临江,依山傍水,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来是我国的重要产粮大省。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常年粮食产量居第 6 位,油料居第 6 位,淡水水产品居第 4 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
29图 3-7 皖江城市带 2001 年产业用地分布情况 图 3-8 皖江城市带 2001-2010 年产业及其用地重心迁移Fig.3-7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land of city belt Fig.3-8Moving of industry barycenter in city beltalong Yangtze river in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n 2005 Anhu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仁德;汪景宽;姚杰;;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13期
2 谢合明;土地利用分区与用途管制的探讨——以成都市都江堰市为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期
3 孙广源;吴彦山;;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年09期
4 言迎;王应龙;杨延;;层次聚类分析法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以益阳市南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5 田楠;雷国平;张慧;卢贺;;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J];商业经济;2011年01期
6 巫晓东;;我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进展及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7 赵小敏,鲁成树,刘菊萍;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8 郑伟元,唐程杰,肖霖,邓红蒂,刘康;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及问题探讨——以北京市大兴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1999年03期
9 唐宁;廖铁军;陈利萍;;县域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研究——以乐山市沙湾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2期
10 陈怀录;徐艺诵;许计平;杨冬雪;冯东海;;层次聚类分析法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兰光;;忆在皖江敌后办《大江报》[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晓帆;;皖江劲旅 青史垂名 铁军精神 后代传承——记七师分会《皖江行》[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3 王敏林;;记皖江联立中学[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周新武;;回忆皖江解放区统战工作中的若干情况[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胡溪涛;;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赵生;;新四军七师组建与皖江根据地[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7 陈友生;黄仰进;;创建“安徽长江渡运安全工程”之思考[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海事专业委员会2001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专刊[C];2001年
8 孙铁;李晓茹;;综合地质环境在海河两岸土地利用分区中的作用[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正义;李大润;孟国强;;铁岭市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研究[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周新武;;皖江人民的领袖吕惠生[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贺骏;皖江承接首先应完成的是自身升级[N];证券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沈宫石;“皖江明珠”展魅力[N];安徽日报;2010年
3 记者 胡旭 陆列嘉;“对话皖江”专题访谈活动举行[N];安徽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小伍;省经信委提升工作效能服务皖江示范区建设[N];安徽经济报;2010年
5 罗莎 整理;推进质量兴省 服务皖江崛起[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6 记者 冯珉;皖江示范区推介会在杭州举办[N];安徽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喜根 杜颖梅 陈阁;皖江示范区收获周岁生日“大礼”[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刘旭 刁春弟;皖江春潮 和县领航[N];江苏经济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春阳 朱卫国 特约记者 陶紧跟;安徽镜湖:八百里皖江上的现代商都[N];中国贸易报;2011年
10 张爱民;安徽用“孵化”助推皖江示范区[N];国际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琳;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黄蕾;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娜;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2 邹士鑫;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林;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范树平;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燕芳;干旱绿洲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博;黑龙江垦区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黎剑飞;民国时期皖江流域的工商业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贾建生;新立城水库上游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莲;近代芜湖与皖江地区农村经济(1876—1936)[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成凤;皖江城市带交通的空间组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21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2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