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20:29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演变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其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必须通过相应的用地结构得到映射,产业的空间结构即是土地利用结构。同时,土地利用状态、禀赋、方式以及用地政策和制度等因素也会约束和引导区域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的方向,土地利用方式基期限制条件也反作用于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系统与产业系统间的非线性关系,使协调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主体功能分区研究的核心。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围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合理的分工与协作等目标,统筹协调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是防止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的有效途径。 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作为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在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为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和土地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相关规划划分主导产业土地利用区,对发挥各区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提升区域产业协作的功能和效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章共由六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分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总结已有关于土地利用分区、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本文产业用地的内涵,并阐述了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土地利用分区相关基础理论。 第三章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及用地关系研究。在明确了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及其土地利用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为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在明确了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的目标、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分区技术路线,从产业发展土地投入、产业用地经济密度、产业用地人口密度、产业发展生态约束和产业用地生态效率五个方面出发构建土地利用分区的指标体系,选择重心聚类法并结合Mapgis相关功能进行分区,最后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相关规划确定最终分区结果。 第五章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分析。通过对皖江城市土地利用分区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升级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 第六章结语。总揽全文,综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论文中的不足进行讨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93.2;F224
【图文】:

示意图,皖江,城市带,地理位置


图 3-1 皖江城市带地理位置示意图Fig.3-1 Geographical position schematic drawing of city belt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2 自然地理概况[96]安徽地处江淮腹地,近海临江,依山傍水,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来是我国的重要产粮大省。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常年粮食产量居第 6 位,油料居第 6 位,淡水水产品居第 4 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

分布情况,皖江,城市带,分布情况


29图 3-7 皖江城市带 2001 年产业用地分布情况 图 3-8 皖江城市带 2001-2010 年产业及其用地重心迁移Fig.3-7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land of city belt Fig.3-8Moving of industry barycenter in city beltalong Yangtze river in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n 2005 Anhu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仁德;汪景宽;姚杰;;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13期

2 谢合明;土地利用分区与用途管制的探讨——以成都市都江堰市为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期

3 孙广源;吴彦山;;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年09期

4 言迎;王应龙;杨延;;层次聚类分析法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以益阳市南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5 田楠;雷国平;张慧;卢贺;;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J];商业经济;2011年01期

6 巫晓东;;我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进展及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7 赵小敏,鲁成树,刘菊萍;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8 郑伟元,唐程杰,肖霖,邓红蒂,刘康;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及问题探讨——以北京市大兴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1999年03期

9 唐宁;廖铁军;陈利萍;;县域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研究——以乐山市沙湾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2期

10 陈怀录;徐艺诵;许计平;杨冬雪;冯东海;;层次聚类分析法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兰光;;忆在皖江敌后办《大江报》[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晓帆;;皖江劲旅 青史垂名 铁军精神 后代传承——记七师分会《皖江行》[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3 王敏林;;记皖江联立中学[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周新武;;回忆皖江解放区统战工作中的若干情况[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胡溪涛;;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赵生;;新四军七师组建与皖江根据地[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7 陈友生;黄仰进;;创建“安徽长江渡运安全工程”之思考[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海事专业委员会2001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专刊[C];2001年

8 孙铁;李晓茹;;综合地质环境在海河两岸土地利用分区中的作用[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正义;李大润;孟国强;;铁岭市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研究[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周新武;;皖江人民的领袖吕惠生[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贺骏;皖江承接首先应完成的是自身升级[N];证券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沈宫石;“皖江明珠”展魅力[N];安徽日报;2010年

3 记者 胡旭 陆列嘉;“对话皖江”专题访谈活动举行[N];安徽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小伍;省经信委提升工作效能服务皖江示范区建设[N];安徽经济报;2010年

5 罗莎 整理;推进质量兴省 服务皖江崛起[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6 记者 冯珉;皖江示范区推介会在杭州举办[N];安徽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喜根 杜颖梅 陈阁;皖江示范区收获周岁生日“大礼”[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刘旭 刁春弟;皖江春潮 和县领航[N];江苏经济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春阳 朱卫国 特约记者 陶紧跟;安徽镜湖:八百里皖江上的现代商都[N];中国贸易报;2011年

10 张爱民;安徽用“孵化”助推皖江示范区[N];国际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琳;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黄蕾;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娜;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2 邹士鑫;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林;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范树平;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燕芳;干旱绿洲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博;黑龙江垦区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黎剑飞;民国时期皖江流域的工商业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贾建生;新立城水库上游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莲;近代芜湖与皖江地区农村经济(1876—1936)[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成凤;皖江城市带交通的空间组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21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21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e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