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收入分配视角的瑞典科技创新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02:19
【摘要】:本文通过对瑞典国家收入分配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首先通过借鉴创新经济学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归纳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四大基本要素: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和创新环境。四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创新人才是一国创新体系中的关键性要素,而创新人才的活动离不开创新主体提供的平台与载体;同时,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政府通过制定对创新制度发挥导向性作用以及运用各种手段创建创新环境等,激励创新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其次,本文对瑞典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的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初次分配制度和再次分配制度。瑞典通过其独特的工资协商机制、税收制度以及转移支付制度不断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使得瑞典的基尼系数一直稳定在0.25的水平,属于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 再次,本文对瑞典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结合《201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细分的七大因素,即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完善度、商业完善度、科学输出以及技术输出,分析出瑞典现有科技创新机制的三大特点:(1)高强度的研发费用;(2)政府支持下的创新环境建设;(3)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接着,本文在对瑞典的收入分配与科技创新机制进行分别阐述之后,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重点阐述瑞典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作用。通过分析得出:(1)瑞典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不在于某一项指标的绝对强大,而是不同机构、政府与个人有机的结合,通过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区域效应”最终带动瑞典的科技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转移支付制度等有效的激励了创新主体,从而全面提升瑞典的创新能力;(2)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和创新环境是通过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通过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对科技人员的税收减免等创新制度既保证了创新人才供给,有效激励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良好的创新环境能更好的促进一国创新的发展。最后,本文结合瑞典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收入分配政策的运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53.2
【图文】:
图 3.1 瑞典养老金制度示意图表 3.4 瑞典养老金制度具体内容比较国民退休养老金额外投保养老金 保障养老金与国家预算完全分离。养老金收益的多少完全取决于缴费金额和管理缴费基金的投资收益由国家预算提供,为低收入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但享有养老金待遇的个人提供基本保障雇主 国家 大约相当于雇员年总收入的 2.5%雇员可在投保养老金管理局基金中自由选
各个指标对瑞典进行详细的分析。.1 瑞典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传统的衡量创新的指标主要侧重在研发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的多少,比如博士人数、研究学术论文产生以及发表数量、获得专利的数量以及 R&D 支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衡量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这些指标是有关技术开内容与方向的重要信息源,但对于一国的“创新性”没有很好的表现,忽略了创过程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2007 年,由 INSEAD 公了全球创新指数(GII)(如图 4.1 所示),该套指数由五个输入量以及两个输量共计 80 项指标构成,较好的体现了一国的知识技术流动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全球创新指数(GII)(平均)
本文编号:2728715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53.2
【图文】:
图 3.1 瑞典养老金制度示意图表 3.4 瑞典养老金制度具体内容比较国民退休养老金额外投保养老金 保障养老金与国家预算完全分离。养老金收益的多少完全取决于缴费金额和管理缴费基金的投资收益由国家预算提供,为低收入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但享有养老金待遇的个人提供基本保障雇主 国家 大约相当于雇员年总收入的 2.5%雇员可在投保养老金管理局基金中自由选
各个指标对瑞典进行详细的分析。.1 瑞典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传统的衡量创新的指标主要侧重在研发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的多少,比如博士人数、研究学术论文产生以及发表数量、获得专利的数量以及 R&D 支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衡量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这些指标是有关技术开内容与方向的重要信息源,但对于一国的“创新性”没有很好的表现,忽略了创过程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2007 年,由 INSEAD 公了全球创新指数(GII)(如图 4.1 所示),该套指数由五个输入量以及两个输量共计 80 项指标构成,较好的体现了一国的知识技术流动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全球创新指数(GII)(平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红叶;郝枫;;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9年02期
2 张寒梅;;“拉美现象”及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4 姜磊;;我国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4期
5 张术茂;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国外经验的借鉴[J];发展研究;2005年02期
6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7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8 闻潜;;合理调节初次分配是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中心环节[J];经济经纬;2007年06期
9 杨俊,张宗益,李晓羽;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1995-2003)[J];经济科学;2005年05期
10 陈在余,郭军盈;收入分配、市场规模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经济所 王振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本文编号:2728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2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