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困境中的“安倍经济学”——兼评日本经济增长的前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吕守军;严成男;;安倍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改革研究——基于法国调节学派基础理论的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4年03期
2 李通屏;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本的经验[J];人口研究;2002年06期
3 齐明珠;;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3年03期
4 张季风;;重新审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J];日本学刊;2013年06期
5 张季风;;“安倍经济学”及其经济效果分析[J];日本学刊;2013年03期
6 王晓峰;马学礼;;老龄化加速期人口因素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人口、经济的双重拐点为视角[J];现代日本经济;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通屏;郭熙保;;人口控制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李通屏;郭熙保;;中国人口增长、结构变迁对扩大内需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郭晗;任保平;;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财经;2014年03期
4 秦兵;;安倍经济学对日本产业和贸易的影响及其走向[J];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01期
5 陈刚;;安倍经济学考察:自民党安倍政府经济政策特征及走向研究[J];国际论坛;2015年02期
6 宋甘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战后日、韩产业政策的比较分析[J];韩国学论文集;1997年00期
7 贺俊;刘庭;毕功兵;;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与人口政策[J];江淮论坛;2006年05期
8 李通屏;郭熙保;;扩大内需的人口经济学:理论与实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9 王平;谭智;;日本工业化进程中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6期
10 梁娜;;人力资源·经济增长·教育[J];经济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姜亚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制度影响与主体结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6 曾荣平;战后日本衰退产业转型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7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夏琛桂;我国长三角都市圈人才集聚、扩散与共享的模型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苗雨;论我国政府责任实现的法制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杨晓辉;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庆蔚;战后日本制造业兴衰对中国制造业科学发展的启示[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岳倩;日本环境保护的历史考察(1955-2000)[D];苏州大学;2011年
3 王磊;滨海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及效率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4 米热依古丽·卡德尔;新疆跨越式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选择[D];浙江大学;2009年
5 樊勇;中国“人口红利”存续的论证[D];河北大学;2009年
6 杨磊;河北省“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7 张立阳;儒家文化在东亚价值观重构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10年
8 胡志刚;日本东盟外交政策的历史考察[D];西南大学;2013年
9 仲晨;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陈德;低生育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帆;;美国如何把日本导入泡沫经济?[J];世界博览;2010年06期
2 刘沁清;;产品改进、产业升级和内涵经济增长——比较优势的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刘元春;经济制度变革还是产业结构升级——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及其未来改革的重心[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9期
4 丁志国;赵宣凯;苏治;;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产业升级方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9期
5 易宪容;;“安倍经济学”效果及影响的理论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06期
6 翟振武;杨凡;;民工荒:是刘易斯拐点还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8期
7 郝团虎;姚慧琴;;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04期
8 吕守军;;日本劳资关系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法国调节学派制度理论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1年11期
9 王会强,朱群;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独特人口年龄结构下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01期
10 徐梅;市场开放与日本经济增长[J];日本学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昭奎;;“富而衰”的日本经济[J];世界知识;2003年03期
2 增田yP司,庞惠茹;促进日本经济转换的新技术[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3 常修泽;藤本昭教授谈日本经济的发展情况[J];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4 李莉;关西大地震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J];国际人才交流;1995年Z1期
5 郑士贵;1995年的日本经济[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01期
6 郑明慧;试论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原因[J];日本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7 任景国;;如何看日本经济[J];时事(时事报告初中生版);2010年05期
8 姜跃春;低迷的日本经济[J];时事报告;1998年08期
9 孙执中;日本经济研究工作的回顾——结合中国实际研究日本经济[J];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01期
10 范幸丽,王 晶;从“新经济”增长理论谈日本经济复苏的可能性[J];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逯新红;;2010~2011年日本经济回顾与展望[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金柏松;;日本经济大衰退的“基因密码”研究——日本经济超长周期研究[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08期)[C];2012年
3 ;日本经济分析与展望[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4 王泰平;;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回顾[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5 杨联华;;20世纪日本经济法的基本特点[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C];2001年
6 丁红卫;;日本的高速均等发展对中国西部发展的启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经济政策的作用[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2期 总第16期)[C];2005年
7 石洪涛;;世界瞩目中国:非典不是经济危机 仍对中国寄予厚望[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川梅;痛苦转型终见效[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乐绍延;内需增长带动日本经济复苏[N];中国税务报;2004年
3 实习生 黄婧 编译;今年日本经济加快复苏[N];国际金融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组;日本人看日本经济[N];人民日报;2002年
5 冯昭奎;冷观日本经济[N];人民日报;2004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陈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李南生;中国内需“牵引”了日本经济[N];深圳商报;2004年
7 记者 乐绍延;10多年恶梦后,日本经济可能真的“醒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李长久;客观评价日本经济的新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黄继汇;日经济仍处温和复苏轨道[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乐绍延;外需主导日本经济复苏[N];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曹佳;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形势中的文化因素探源[D];山东大学;2010年
2 韩春;论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的内在原因[D];延边大学;2009年
3 孟玉红;论日本经济萧条与金融制度变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徐鹏;日本政府应对经济长期衰退政策的评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莹;金融危机后日本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胥小丽;日本小泉经济结构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季风;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5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4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