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07 13:55
【摘要】: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平衡、促进贫困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武陵片区等6个典型国家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设计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出发,建立生态贫困视角下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并与各县经济贫困综合指数进行耦合,计算耦合协调度,分别在片区-省-市-县不同尺度上对其进行定量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片特困地区,一半左右的县可以达到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不能做到同步发展,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大致可以成为协调发展类型的分界线;国家级扶贫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失调发展的现象更严重一些.
【图文】:

片区,胡焕庸线,太行山,大兴安岭


困区中的6个典型片区为研究区,设计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各区县生态环境质量与反映当地经济贫困状况的经济综合指标之间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尺度上揭示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及其空间分异格局,以期为当地扶贫开发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性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本文所选6个片区(大兴安岭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吕梁片区、秦巴片区、武陵片区以及乌蒙片区)大致围绕在胡焕庸线周围(图1).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的地域分界线,也与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地貌区域分界线、文化景观分界线均存在图1研究区概况Fig.1Generalsituationofthestudyarea.H:胡焕庸线HuHuanyongline.下同Thesamebelow.Ⅰ:大兴安岭片区Daxing’anlingarea;Ⅱ:燕山-太行山片区Yanshan-TaihangMountainarea;Ⅲ:吕梁片区Lyuliangarea;Ⅳ:秦巴片区Qining-BashanMountainarea;Ⅴ:武陵片区WulingMountainarea;Ⅵ:乌蒙片区WumengMoun-tainarea.a)超过平均水平百分比Percentagehigherthanmean;b)中国平均贫困发生率Chinaaveragepovertyincidence.1520应用生态学报26卷

经济贫困,生态环境质量,片区,综合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乌蒙、武陵、秦巴、燕山、吕梁、大兴安岭.2.2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分布从图3可以看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均大致表现为南高北低,个别县市二者有差异,这类县市的情况是二者的排名在249县中相差不多,协调程度高,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因此耦合协调度低.由表4可知,6片区249县中,可达勉强协调发展及其以上程度的占53.4%,即协调发展型和衰退失调型基本各占一半,但环境经济同步型仅占14.1%,表明在此6片区经济环境几乎不能协调同图26片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贫困综合指数Fig.2Eco-environmentqualityandeconomicpovertycomprehensiveindicesinsixareas.A:网格单元下生态环境质量GridEI;B:县域单元下生态环境质量EIofeachcounty;C:县域单元下经济贫困综合指数Economicpovertycom-prehensiveindexofeachcounty.图3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综合指数耦合度(A)、耦合协调度(B)Fig.3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A)andcouplingrelationship(B)betweeneco-environmentqualityandeconomicpovertycom-prehensiveindices.5期王艳慧等: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1523

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度,耦合度,综合指数


P-EI>0.1经济滞后型EconomicretardedtypeEI-P>0.1环境滞后型Environmentretardedtype0≤|EI-P|≤0.1经济环境共损型AlldamagetypeP-EI>0.1环境受损型EnvironmentdamagetypeEI-P>0.1经济受损型EconomicdamagetypeEI:标准化后的生态环境质量排名Standardizedrankingofeco-environmentquality;P:标准化后的经济综合指数排名Standardizedrankingofeconomiccompositeindex.EI得出,片区生态环境质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乌蒙、武陵、秦巴、燕山、吕梁、大兴安岭.2.2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分布从图3可以看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均大致表现为南高北低,个别县市二者有差异,这类县市的情况是二者的排名在249县中相差不多,协调程度高,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因此耦合协调度低.由表4可知,6片区249县中,可达勉强协调发展及其以上程度的占53.4%,即协调发展型和衰退失调型基本各占一半,但环境经济同步型仅占14.1%,表明在此6片区经济环境几乎不能协调同图26片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贫困综合指数Fig.2Eco-environmentqualityandeconomicpovertycomprehensiveindicesinsixareas.A:网格单元下生态环境质量GridEI;B:县域单元下生态环境质量EIofeachcounty;C:县域单元下经济贫困综合指数Economicpovertycom-prehensiveindexofeachcounty.图3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综合指数耦合度(A)、耦合协调度(B)Fig.3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A)andcouplingrelationship(B)betweeneco-environmentqualityandeconomicpovertycom-prehensiveindices.5期王艳慧等: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15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红梅;孟娟;;陕西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及其成因[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2 程宝良;高丽;;西部脆弱环境分布与贫困关系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3 罗娅;熊康宁;龙成昌;朱进;;贵州喀斯特地区环境退化与农村经济贫困的互动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4 刘鲁君,叶亚平;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方法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年04期

5 赵跃龙,刘燕华;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J];人文地理;1996年02期

6 佟玉权,龙花楼;脆弱生态环境耦合下的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7 李静怡;王艳慧;;吕梁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君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2 麻建学;韩建民;;甘肃省生态贫困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3 张建龙;王月健;丁武泉;谢付杰;;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4 张怀山;乔国华;王春梅;张茜;;西北荒漠绿洲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5 顾成林;李雪铭;;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6 蒙吉军,申文明,吴秀芹;基于RS/GIS的三峡库区景观生态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王陆军,屈康庆,苟克宁;宝鸡市“九五”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张惠远,杨小毛,谢强;南方城市化山地区小流域集水工程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4期

9 申文明,张建辉,王文杰,左伟,何立环;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10 沈兴菊,陈治谏,张金山,蒋莉;重庆市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分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丽纯;陈家金;李文;;模糊综合评价在区域生态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福建省2006年7~9月为例[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晏明;;GIS支持下的吉林省二松流域水资源恢复力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苏海红;;中国藏区脱贫与生态保护政策的联动性探讨[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4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李生明;蒋树芳;;基于GIS的喀斯特土地退化态势分析与灾害风险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汪浩;陈操操;刘春兰;;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6 温冰;康利荥;李建熹;;沈阳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洪兴建;齐宁林;皇甫俊丽;;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维度分解[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8 晏明;;GIS支持下的吉林省二松流域水资源恢复力评价[A];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Lin;;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ir pollution in the U.S.[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郝玉芬;山区型采煤废弃地生态修复及其生态服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虹;中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建武;土地退化与贫困相关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周跃志;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D];新疆大学;2004年

8 汪中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许丽;阜新矿区煤矸石山生境演变特征及其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陈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传勇;基于数字流域的左江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海蓉;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发荣;基于GIS和RS的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纵向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国培;和谐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钱者东;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熊婷;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长根;贵州省生态脆弱地区循环经济集群运行模式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8 薛丽芳;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俊香;秦岭南北地区环境脆弱化与脆弱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京;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毅;李旋旗;赵景柱;;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3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4 杨胜天,朱启疆;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5 杨勤业,张镱锂,李国栋;中国的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域[J];地理研究;1992年04期

6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及其对策[J];地理研究;2001年06期

7 王文革;;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2期

8 曾鸣;谢淑娟;;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制度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孙永强,王德忠,尹林克;生态环境退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10 屈辉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环境保护应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卫国,杨秀春,朱晓华,谢志仁;连云港市1990~1999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左其亭,王中根,陈嘻,周可法;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理论方法[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刘胜祥,刘家武,贺占魁,杨少宗,胡秀云,王岚,袁道凌,薛联芳;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4 李其林,黄昀,刘光德,李传义;重庆市大足县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成效[J];四川环境;2002年04期

5 杨秀春,朱晓华,谢志仁;徐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与整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6期

6 郝永红,周海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灰色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环境工程;2002年04期

7 朱晓华,杨秀春,谢志仁;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2年01期

8 万本太,王文杰,张建辉,陈平,程学慧;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度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03年02期

9 屠玉麟,贺秋华,何谋军;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环境质量区划[J];贵州科学;2003年Z1期

10 李凤全;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演化过程研究——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强虹;彭少兵;;沙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卢耀如;;喀斯特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判——中国南方几省(区)为例[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王治江;;辽宁省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张海林;;湖北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永洁;刘小鹏;;宁夏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魏丽;黄淑娥;李迎春;贺志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汪顺刚;查良松;;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罗春;蒋湛;邵开忠;周超平;马立实;;武汉市“菜篮子”种植基地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9 林琳;缪丽娜;吴惠英;倪哓芳;许盈斐;;应用遥感技术对湖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10 马泽忠;;三峡库区忠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园园;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名列全国前茅[N];福建日报;2013年

2 安世远 夏连琪;26县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N];中国环境报;2013年

3 记者 李红 通讯员 叶金明 陆波波;十六措施促生态环境质量提升[N];深圳商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巴家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N];大连日报;2013年

5 记者 杨鹏;克州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N];克孜勒苏报(汉);2013年

6 记者 何一航;依法保护 综合治理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N];郴州日报;2014年

7 记者 段金平;北京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普查启动[N];中国矿业报;2006年

8 记者  王海英 实习生 崔万杰;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N];宁夏日报;2007年

9 王娅妮;省域生态环境质量,每年都应评价并公布[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记者 胡兴旺 通讯员 程锋;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居全省之首[N];丽水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光华;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贞兵;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及案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崔淑卿;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制图[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肖利;2000-2010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陈全;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其对人为干预的响应[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武晓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7 尚涛;长治市建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辰晶;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倪永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D];西北大学;2002年

10 吴亚坤;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4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84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