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洛阳市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20:21
【摘要】: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如今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多重资源几近耗竭,人力资源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无可取代。要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是增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 本文首先从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为背景,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然后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根据洛阳市目前的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洛阳市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和分析,建立数量模型定量分析洛阳市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促使洛阳市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洛阳市政府亟须构建引进人才的政策,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最终提高洛阳市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对和洛阳市位于同样地理位置和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洛阳市目前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政府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开发利用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妥善解决好就业压力问题,使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通过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人才机制,营造有利于各式人才发挥才干的美好氛围,把有限的资源放到吸引高素质人才上面;企业也要不拘一格,突破思维定式,加大力度培养和吸引一批德才兼备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坚持实施科教兴洛战略,为洛阳市的经济发展,为洛阳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49.27
【图文】:

框架图,论文研究,框架


图 1-1 论文研究的具体框架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4.1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本文的方法论指导。在研究的过程中,把传统定性描述的方法与现代地理学中的定量方法相结合,采用理论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计量经济学方法等,建立了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关系的经济计量模型,对洛阳市的人力资源与经济情况进行了研究。1.理论研究法:采取了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做了一定的理论探讨。2.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检索、阅读和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

分布图,洛阳市,常住人口,分布图


生不同的影响。阳市人力资源的数量情况阳市人口的规模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全国开始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就是说出生的人口都要参加普查。洛阳市的统计时间与全国一致,并 17 日洛阳市统计局通报了本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数据结 11 月 1 日零时,洛阳市人口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为 654.95 万人名第六。与 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7 万人相比,十年来一共增加了大约 32.18 万人,增长率约为 5均增长率是 0.51%。而 1990 年到 2000 年的十年中,洛阳市人.95 万人。我们对两个十年进行比较,发现后一个十年和前一净增长减少了大约 25.77 万人,这说明洛阳市计划生育的基本的执行,相应也就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洛阳下图 3-1 所示:

人口分布,洛阳市,年龄段,人口


生人口逐渐减少;0--14 岁儿童人口 2010 年为 131.30 万 人,占全市人口总 20.05%,2000 年时大约为 162.60 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26.11%,十年儿人口净减少了 31.29 万人,平均每年就得减少 3.13 万人,同第五次全国普查相比,0--14 岁儿童人口的比重下降了大约 6.06%;15--64 岁人口70.53 万人,占 71.84% ,其中 15--59 岁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占到了 67.70%,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6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大约 4.55%;65 岁及人口为 53.11 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8.11%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大约 1.51 %,十年来全市 65 岁及以上老年规模增长了 29.22%,比全市人口增长高大约 24.05%。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显示出老龄化程度仍在进一步加深。[17]目前,市一共有大约 180.62 万个家庭,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为 3.48 人。而 2000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为 3.72 人。这表明每庭的人口平均数在逐步减少,说明家庭的规模在不断变小,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处于一家三口的现状。洛阳市各年龄段人口分布如下图 3-2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殿茹,张利华,梁志华;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选择与对策措施[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1期

2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3 高百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洛阳市为例[J];河南科技;2010年13期

4 杨昀;;经济危机下的洛阳区域发展新思考[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年10期

5 萧鸣政;面向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6 朱达明;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君沂;基于闽台对比的人力资源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霞;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向前;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02年

4 陶锦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探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高秀婷;包头市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包天丽;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孔晴;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7年

8 董晓舒;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利;粤西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军平;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84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84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6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