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货币冲击的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3:33
   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既是一个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难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在汲取部分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冲击、技术冲击及进出口冲击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该模型的经济包含居民、企业、商业银行及货币当局四个主体),刻画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驱动因子和传导机制。货币当局向商业银行注入的流动性,导致通胀或通缩,改变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和居民的实际利息收入,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和居民的储蓄决策,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通过消费和劳动供给之间的跨期替代来放大;外生的技术冲击改变了生产函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决策,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通过闲暇的跨期替代来放大;进出口的波动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四轮经济周期进行了刻画,经统计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体现为投资的波动;2000年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体现为净出口的波动,净出口对支出法GDP波动的贡献率达到77%,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特征事实。 本文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能解释总产出、最终消费波动率的90%以上,可解释资本形成总额波动率的80%以上。本文还分别对货币、技术及进出口冲击进行了动态模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对比了冲击前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增长率的均值和标准差的波动,及净出口占GDP比重的波动。模拟经济中,(1)一次性货币供给冲击对各宏观经济变量无持久影响;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波动性永久性提高对增加消费、就业增长率的波动性产生了持久作用。(2)不管是一次性正的技术冲击还是永久性提高技术进步增长率的波动性都对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产生了持久作用,且体现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的影响的非对称性。(3)净出口占GDP比重的一次性正向冲击对净出口占GDP比重的均值和标准差无明显影响;永久性提高净出口占GDP比重的标准差后,其均值和标准差与未施加冲击的情形相比有了显著提高。 将实际总产出增长率分解为内涵与外延加权增长率之和,发现内涵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是总产出波动主要来源,这验证了本文模拟经济中技术冲击的动态预测结论,进一步分析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主要取决于加权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结论,本文给出了试图熨平经济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政策建议。
【学位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4.8;F224
【部分图文】:

线图,存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双轴


4 轮经济周期中,宏观调控政策滞后、缺乏有效性的状况时有出现。对引起宏观经济波动的苗头的见微知著略显不足,对宏观经济波动传导过程的全面认识方面还有所欠缺,政策工具的选择及配合使用缺乏针对性。这说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驱动因子和传导机制,使得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的放矢,对波动的源头及传导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引导。为通过合理搭配使用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调控政策手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避免因投资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量过多、外需冲击而引发的经济发展大起大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周期的驱动因子和传导机制。1.1.2 我国实务界如何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工商企业主要通过存货投资应对经济周期。存货投资的变化反映了企业对市场需求预期及其生产状况。1978 年以来我国存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走势见下图。

线图,存款准备金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双轴


3图 1-2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双轴线图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86-201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相应数据计算得来。图 1-2 可知,在 1986-1997 年,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基本恒定,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 1997 年之前为金融抑制,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主要根据人民银行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图 3-1 中国 1978-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数据来源: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注释:阴影部分代表经济紧缩期,非阴影部分代表经济扩张期。第一轮周期(1977-1981 年):我国宏观经济在 1976 年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混乱,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是 98.4,为负增长。自 1977 年开始,经济迅捷复苏,并于 1978 年即达到高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 111.7。虽然其后三年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并于 1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柳;李力;;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数量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5期

2 殷剑峰;;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 ̄2004[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3 李磊;张志强;万玉琳;;全球化与经济周期同步性——以中国和OECD国家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4 龚刚;;实际商业周期:理论、检验与争议[J];经济学(季刊);2004年03期

5 张连城;;经济周期的制度特征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6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7 刘金全,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8 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9 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10 刘斌;;我国DSGE模型的开发及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J];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伍艳;1914—1936年与1953—1976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855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55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9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