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长、珠三角洲的比较看武汉城市圈的二重开放
发布时间:2020-11-02 14:56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公开提起中部崛起问题,武汉城市圈的二重开放问题继颁布《反分裂国家法》之后,成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城市圈是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的中心,也是连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与西部经济区的中部节点。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一历史机遇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四部分来论述“从与长、珠三角洲的比较看武汉城市圈的二重开放”这一问题。第一部分是绪论:就问题的提出,分为国内外两个层次来论述文献相关研究,然后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武汉城市圈与长、珠两大三角洲发展的基本状况比较。至今为止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区域经济二重开放比较成功的两大区域,笔者将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从以下六方面作比较:一是城市规模的比较;二是综合实力的比较;三是所有制结构比较;四是产业结构比较;五是三大需求比较;六是中心城市及外围城市的发展状况比较,从而分析三者动态变化的区别。第三部分是武汉城市圈与长、珠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比较。基于三者开放的二重性,笔者从国际与区际两方面加以比较:是武汉城市圈区域开放的历史;二是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国际开放比较;三是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区际开放比较;四是对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的比较总结。第四部分是与两大三角洲的比较对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政策借鉴。笔者从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发展的条件分析入手,借鉴长、珠两大三角洲的二重开放经验,构建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强调区域的二重开放,降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竞争力,从容应对挑战。
【学位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相关研究综述
1. 二重开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 区域开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二、武汉城市圈与长、珠两大三角洲发展的基本状况比较
(一) 城市规模比较
1. 长三角城市群
2. 珠三角城市群
3. 武汉城市圈
(二) 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三) 所有制结构比较
1. 长三角以民资为主导
2. 珠三角以外资推动为主导
3. 武汉城市圈以内资为主导
(四) 产业结构比较
1. 长三角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
2. 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
3. 武汉城市圈的偏重工业产业结构
(五) 三大需求比较
1. 长三角城市群的三大需求
2. 珠三角城市群的三大需求
3. 武汉城市圈的三大需求
(六) 中心城市及外围城市的发展状况比较
1. 上海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2. 广州、深圳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
3.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
三、武汉城市圈与长、珠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比较
(一)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历史
1. 区域开放伊始被置边缘
2. FDI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助推器
3. 区域开放承接产业转移
(二)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国际开放比较
1. 对外贸易比较
2. 利用外资比较
3. 技术开放度比较
4. “走出去”成效比较分析
(三)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区际开放比较
1. 区际贸易比较
2. 区际分工比较
3. 劳动力流动比较
(四)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比较总结
1.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的背景不同
2.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的路径不同
3. 武汉城市圈实现与长三角区际开放的对接
四、推动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对策借鉴
(一)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发展的条件分析
1.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优势分析
2.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劣势分析
3.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 借鉴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经验,构建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
1. 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选择开放路径
2. 提升武汉城市圈国际开放的对策
3. 构建并提升武汉城市圈区际开放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7191
【学位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相关研究综述
1. 二重开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 区域开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二、武汉城市圈与长、珠两大三角洲发展的基本状况比较
(一) 城市规模比较
1. 长三角城市群
2. 珠三角城市群
3. 武汉城市圈
(二) 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三) 所有制结构比较
1. 长三角以民资为主导
2. 珠三角以外资推动为主导
3. 武汉城市圈以内资为主导
(四) 产业结构比较
1. 长三角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
2. 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
3. 武汉城市圈的偏重工业产业结构
(五) 三大需求比较
1. 长三角城市群的三大需求
2. 珠三角城市群的三大需求
3. 武汉城市圈的三大需求
(六) 中心城市及外围城市的发展状况比较
1. 上海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2. 广州、深圳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
3.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
三、武汉城市圈与长、珠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比较
(一)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历史
1. 区域开放伊始被置边缘
2. FDI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助推器
3. 区域开放承接产业转移
(二)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国际开放比较
1. 对外贸易比较
2. 利用外资比较
3. 技术开放度比较
4. “走出去”成效比较分析
(三)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区际开放比较
1. 区际贸易比较
2. 区际分工比较
3. 劳动力流动比较
(四)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比较总结
1.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的背景不同
2. 武汉城市圈与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的路径不同
3. 武汉城市圈实现与长三角区际开放的对接
四、推动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对策借鉴
(一)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发展的条件分析
1.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优势分析
2.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的劣势分析
3. 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 借鉴两大三角洲二重开放经验,构建武汉城市圈二重开放
1. 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选择开放路径
2. 提升武汉城市圈国际开放的对策
3. 构建并提升武汉城市圈区际开放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有国,高洪深;区域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刘朝明,韦海鸣;对外开放的度量方法与模型分析[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3 刘珂;;武汉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J];长江论坛;2009年01期
4 王敏;刘嗣明;;武汉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对策研究[J];城市;2007年12期
5 王婧;刘春;刘承良;;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SWOT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11期
6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7 谷继建;颜珂;;宏观经济失衡条件下区域经济体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一个框架、四个案例[J];改革与战略;2008年01期
8 胡渊;胡放之;;总部经济与武汉城市圈建设:机遇与动力[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张丹;李娟文;;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王飞麟;汪超;;武汉城市圈产业整合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867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6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