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长白山地区区域品牌形成路径及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10:04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区域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某些地区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品牌,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区域品牌现象尤为突出,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国的区域品牌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有的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因此,与区域品牌相关的问题也就成为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热点。 长白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长白山人参闻名海内外,天然矿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并且储量丰富,山珍野菜种类繁多并且营养价值非常高,然而,由于众多原因,严重的制约了长白山地区区域品牌的发展。 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典型成功个案分析,借鉴国内外区域品牌发展的成功经验,探寻长白山地区区域品牌的发展,提出长白山地区整体的区域品牌发展的模式和策略,以及长白山地区重点产业的区域品牌发展模式和策略。 本文在对区域品牌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整理、分析之后,通过对三个典型的地理标志型区域品牌---新疆哈密瓜、西湖龙井茶和寿光蔬菜形成路径的个案分析,总结中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形成路径。在对长白山地区人参、矿泉水和山野菜等主要产业及其区域品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成因。根据长白山产业区域品牌创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长白山地理因素的优势,借鉴国内典型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形成的经验,提出长白山区域品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创建的模式和策略,以及整合协调机制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长白山地区区域品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学位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7;F723
【部分图文】:

模式图,品牌,模式,哈密瓜


图 3-1 新疆哈密瓜集群品牌的形成模式新疆哈密瓜的区域品牌形成路径如图一所示,新疆哈密瓜的发展离不开哈密瓜生长所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源头,再辅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个高校、科研、中介机构的推动和帮助,再加上新疆特有的地域文化,使得具有“水果皇后”之称的哈密瓜这一品牌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作为自然资源型的区域品牌,其迅速的发展壮大有很多的推动力量[55]。1.瓜农+哈密瓜协会和龙头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但是行会非常重要,它是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新疆哈密瓜作为新疆的传统产业从过去农户零星分散式的生产发展至今已成规模,聚集式生产特征明显,农业行业协会也是介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重

产业链条,内开,保护区,西湖


精深和谐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西湖龙井茶的茶文化,不仅是杭州历史文化的精品,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丰富灿烂的茶文化已经成为西湖龙井茶集群品牌建设中不可复制的重要因素。西湖龙井茶以香郁、味甘、色绿而形美,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其优异的品质特征源自杭州西湖独特的自然环境,处于北纬 28°-32°中国茶树生长的黄金地带中间位置,依湖(西湖)临江(钱塘江)伴溪(西溪湿地),片片茶园游离在山峦溪水之间,放眼望去就是碧绿的茶园,疑似天上仙境。沿着秀山碧水,游览西湖茶区,山势奇秀,云雾缭绕,片片茶园隐藏在山坡边、岩壑上,一步一个景,茶园与高山云雾为伍,“高山云雾出好茶”,西湖龙井茶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作为西湖龙井集群品牌建设的主体,茶农企业化是提升其品牌价值的重要因素、西湖龙井茶产、加、销一条龙,形成产业链条,如下图所示。

品牌,企业,品牌创建


、反光幕、碳纤维加湿机、遮阳网、飞利浦农艺钠灯、音乐促生器、大鹏自灌系统和自动卷帘机等先进设施的使用,到蜜蜂授粉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采用,使蔬菜种植科技化;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生产绿色食品蔬菜的要求,顺代消费需求,实行一体化经营,进一步拉长我市蔬菜产业的优势,发展“订业”、“合同农业”,提高了蔬菜生产基地的规模效益,建立了现代化示范农场展了 SOD 爱吉果等绿色食品,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地区。3.健全品牌创建体系坚持把推进“三品”认证、名牌申报和商标注册作为实施品牌战略的主要,不断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全市有 4 百多种蔬菜产品“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菜、“展望”蔬菜等十几个知名品牌。“乐瓜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同时政府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对新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的企业,由市财政一次性资金奖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安周;;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建设模式探究——基于原产地形象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江振娜;我国区域(城市)品牌研究综述[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J];发展研究;2005年03期

5 张永刚;;论区域品牌的创建[J];发展;2010年11期

6 王卫红;陈伯荣;;广东省专业镇区域品牌构建路径研究[J];广东科技;2008年10期

7 唐松;周建波;;区域产业品牌形成与扩散路径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夏雷;;以区域品牌为重点 推进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J];湖南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9 谢弦;;信用、品牌与海峡西岸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牛永革;地理品牌特征及其形象的关联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盛亚军;名牌群落效应在区域品牌培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伟华;区域自主品牌培育和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李晖;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关键要素分析及其建设途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海东;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与建设机制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886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86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d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