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预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预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物质财富,生活水平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升。然而在人们享受胜利果实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后果,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在经济的发展中,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协调问题,充分考虑到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如承载力超出阈值,整个系统将受到破坏。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重要省份,在海峡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2014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福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福建发展,此种情况下应注重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正确处理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使区域环境系统承载压力在最大承载范围内。鉴于此,了解福建省环境承载力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于促进福建省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从定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量化方法等方面对近十年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重点概括。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环境复合系统承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理想指数法对福建省2001年至2013年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进行总体评价。运用承载率结合熵值法对福建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承载力进行量化研究,并对各年承载力变化进行了分析,再者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承载力预测分析。最后,本文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福建省环境承载力的改善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提升此区域的系统承载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主要结果为:(1)环境承载量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投影寻踪结果与理想指数解法结果相似,均表明福建省环境承载量综合值表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这期间环境承受压力迅速增大。主成分分析表明环境承载量综合值始终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且没有下降年份,与投影寻踪分析结果以及理想指数解法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对福建省环境承载量定性评价的三种方法中,可以得出环境综合系统承载量的发展趋势,且三种方法得出承载量发展趋势类似,为系统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奠定基础。(2)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通过社会环境子系统、经济环境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协同作用,福建省环境承载量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仅2001-2002年的承载量略呈降低态势,环境承载量的绝对值逐年增大,环境压力有所增大。社会环境子系统承载量、经济环境承载量、资源环境承载量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福建省子系统面临压力也在加大,在经济发展同时,系统承载量也在增加。(3)通过测算环境承载率,结果表明2001年至2005年环境处于弱载状态,而2006年至2013年环境承载率大于70%,说明环境处于适载状态,但到2013年达到0.8839,接近高载状态。其他环境子系统也由弱载阶段再上升到适载阶段,但2013年福建省经济环境子系统承载率0.9164,高于0.9,说明此时子系统处于高载状态,与前几年相差较大。(4)运用神经网络模型环境承载状态进行预测,表明2014年至2018年承载率分别为0.9120,0.8614,0.8479,0.8377,0.8470,说明2014年环境系统仍处于高载状态,未来其他年处于适载状态,说明未来几年环境具有适宜承载空间。
【关键词】:福建省 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X821;TP18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5-17
- 1.3 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17-18
- 1.3.1 环境承载力本质17
- 1.3.2 环境承载力特点17-18
- 1.3.3环境承载力评估必要性18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18-19
- 1.4.1 研究目标18
- 1.4.2 研究内容18-19
- 1.4.3 研究方法19
- 1.5 本文创新之处19-20
- 2 研究区概况20-25
- 2.1 行政区划20
- 2.2 地理条件20-21
- 2.3 气候水文21
- 2.4 济发展21-23
- 2.5 社会发展23-25
- 3 福建省环境承载力定性评价25-41
- 3.1 环境承载力指标选取原则25
- 3.2 指标体系选取25-30
- 3.2.1 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体系说明28
- 3.2.2 经济环境子系统指标体系说明28-29
- 3.2.3 资源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说明29-30
- 3.3 基于最大熵-投影寻踪模型的环境承载力评价30-35
- 3.3.1 投影寻踪模型原理30-35
- 3.3.1.1 投影寻踪聚类(PPC)模型30-32
- 3.3.1.2 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32-35
- 3.3.2 基于投影寻踪的复合系统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35
- 3.4 主成分法的环境复合系统承载力评价35-38
- 3.4.1 主成分分析原理35-36
- 3.4.2 主成分分析步骤36-37
- 3.4.3 基于主成分法的复合系统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37-38
- 3.5 想解法38-40
- 3.5.1 理想解法原理38-39
- 3.5.2 理想解法步骤39-40
- 3.6 福建省环境承载量定性评价40-41
- 4 福建省环境复合系统承载力量化研究41-57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41
- 4.2 熵值法41-43
- 4.3 指标权重修正43-45
- 4.4 承载力量化模型45-46
- 4.5 福建省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模型46-57
- 4.5.1 环境承载量和承载力测算方法46-52
- 4.5.2 环境承载率测算方法52-57
- 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环境承载状态预测57-61
- 5.1 BP神经网络简介57-58
- 5.2 BP神经网络模型58-59
- 5.3 环境承载率预测实证分析59-61
- 6 结论与讨论61-62
- 7 建议与对策62-63
- 8 研究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燕鸿;;环境承载力浅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陈新凤;;山西省大气环境承载力初探[J];经济问题;2006年11期
3 刘仁志;汪诚文;;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年S1期
4 刘丽萍;和丽萍;茹菁宇;;昆明市环境承载力空间管治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1年02期
5 石应平;贾振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拉萨文物景点开发利用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11期
6 梁巧转;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3期
7 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8 徐威威;马晓旭;;江苏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评估及提升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6期
9 黄涛;;环境承载力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03期
10 陈祥彬;环境承载力及其应用[J];福建环境;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秘明杰;;论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平衡[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张海燕;孙艳青;;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分析[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徐毅;于雷;吴舜泽;王金南;张治忠;逯元堂;;我国城市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4 夏进;张勇;董业斌;;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火灿;城镇化应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N];经济日报;2013年
2 刘晓星;环境承载力应为关键评价因素[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 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 汪诚文;环境承载力研究仍未发挥应有作用[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禾;环境承载力:社会协调发展的依据[N];科技日报;2009年
5 张维维邋姚立鑫;产业发展要力增附加值[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6 彭兴庭;“熵”与环境承载力[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7 彭兴庭;“环境承载力”给了谁压力[N];经理日报;2004年
8 王汝云 华世博 记者 郭伟;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和中科协常委来我省调研[N];河北日报;2007年
9 记者 吴少男;研究分析环境承载力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N];宁夏日报;2013年
10 向z,
本文编号:309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0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