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四川省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2 23:03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定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容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的实现同样伴随着一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危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极大的成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扩张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12年冬天的全国性雾霾天气揭露了中国环境状况的恶劣状况,究其原因,忽略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主要原因。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在破坏原有生态、产生大量污染物的同时也让中国面临能源危机。在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矛盾日渐尖锐的背景下,三者的协调及可持续成为发展的重要问题。经济、环境和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实现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因而,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间的相互协调以及相应的能源、经济、环境政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自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一直处于西部之首,近年来伴随其快速发展而来的还有四川省能源开发和利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对四川省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促进四川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首先,论文对选题的背景、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关于经济、能源、环境两两关系及三者关系的研究做出介绍。能源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带来的能源的巨大消耗加速了能源的枯竭,同时也不断给环境增加负担。如何实现能源-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效协调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课题,因此研究能源与经济环境间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能源、经济、环境开展的理论和模型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学者在充分比较“先污染后治理”的利弊后,大量引进国外的理论和模型,对我国的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比较通用的模型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和经济转型期,在利用这些模型时会存在一些缺陷。此外,我国东西部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模型的设定更应该结合具体地域实际情况,本文着眼于四川省实际情况,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其次,对四川省能源、经济和环境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分析。能源与经济之间:(1)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增长进而为能源的生产和供给增加提供了动力。因此,能源消费随着经济增长二增长,两者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2)经济增长促进着技术进步,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技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能源开发和利用有赖于经济增长为其提供财力等物质方面的支撑。能源与环境间同样存在千丝万缕关联,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由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直接造成GDP的损失、影响民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更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考虑能源和环境的关系,在其可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能源技术的改进等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为必要。随后,在简单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等内生变量,利用ADF单根检验法等进行能源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经济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四川省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会使得能源消耗增加,但经济增长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不仅与模型回归结果相吻合,也是造成Granger检验结果的原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致使四川省能源与经济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环境综合质量评估模型,模型评估结果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来,四川省环境质量恶化速度猛然加快。随后建立的灰色关联模型则揭示了各种废弃物、污染物对于环境质量状况恶化的关联度,结果显示能源的消耗与环境综合质量间的关系高达0.846。单独分析能源与经济、环境关系,基本确定了能源与二者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三者分别代表不同子系统,当它们集合为整体时之间的协调关系则是我们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探讨多系统间协调关系,需要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而更为重要的是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相较于主观方法,客观方法更能揭示数据本身属性,抛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了粗糙集进行权重计算,构建了协调关系评估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依靠能源结构比例调整来改进协调关系的方法越来越无法奏效,在能耗如此巨大的今天,唯有三个系统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最后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基础,为四川省实现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能源结构方面就是要积极促进结构转变、加快运输网络构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经济方面主要为推动地区经济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技术经济进步;环境方面则应当注重工业企业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技术的提升。
【关键词】:能源经济环境 协调关系 四川省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7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1 能源结构问题研究12-13
  • 1.3.2 能源与经济增长研究13-14
  • 1.3.3 能源与环境相关性研究14
  • 1.3.4 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关系研究14-15
  • 1.3.5 研究文献评述15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15-17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论文主要成果16-17
  • 第2章 能源与经济、环境关系研究相关理论17-19
  • 2.1 可持续发展17
  • 2.2 生态经济学17-18
  • 2.3 系统理论18-19
  • 第3章 四川省能源、经济、环境现状分析19-32
  • 3.1 能源与经济和环境关系19-24
  • 3.1.1 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19-22
  • 3.1.2 能源与环境关系22-24
  • 3.2 四川省能源现状24-27
  • 3.2.1 四川省能源供给现状24-25
  • 3.2.2 四川省能源需求现状25
  • 3.2.3 四川省能源供求状况25-27
  • 3.3 四川省经济现状27-29
  • 3.3.1 四川省经济状况27-28
  • 3.3.2 四川省经济能耗状况28-29
  • 3.4 四川省环境现状29-32
  • 3.4.1 各能源主要污染物29
  • 3.4.2 四川省环境污染状况29-32
  • 第4章 四川省能源与经济相关性分析32-39
  • 4.1 相关性研究方法32
  • 4.2 协整关系实证检验32-38
  • 4.2.1 平稳性检验32-34
  • 4.2.2 协整性检验34-36
  • 4.2.3 误差修正模型36-37
  • 4.2.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37-38
  • 4.3 小结38-39
  • 第5章 四川省能源与环境关联分析39-48
  • 5.1 关联性实证分析39-47
  • 5.1.1 分析方法39-41
  • 5.1.2 主成分分析41-46
  • 5.1.3 灰色关联分析46-47
  • 5.2 小结47-48
  • 第6章 四川省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关系评估48-62
  • 6.1 模型构建原则48-49
  • 6.2 指标体系构建49-52
  • 6.3 实证分析52-61
  • 6.3.1 模型核心理论52-53
  • 6.3.2 协调关系评估53-61
  • 6.4 小结61-62
  • 第7章 四川省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建议62-65
  • 7.1 改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62-63
  • 7.2 调整能源结构63
  • 7.3 提前布局新型产业,掌握高新技术先机63-64
  • 7.4 强化能源、环境约束和管理64-65
  • 结论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诚;综合协调 平衡供需——“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发展设想[J];中国石油;2002年03期

2 曹伟;能源宪章与中国[J];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10期

3 戴武堂;中俄能源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马驰 ,高昌林 ,吕永波;能源研发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4期

5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6 邓郁松;能源市场运行中的6大矛盾与对策[J];深圳特区科技;2005年Z4期

7 朱成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能源的发展[J];节能;2006年02期

8 聂春雷;孙钰;;“十一五”能源发展的绿色走向[J];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9 查道炯;;能源依赖进口不可怕[J];世界知识;2006年09期

10 张明慧;李永峰;;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谭红梅;能源保险:期待东风扶上马[N];中国矿业报;2006年

2 戚燕凌 郑金发;揭开土耳其能源面纱[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金言;拓宽能源学研究新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陶社兰;熊光楷:“中国能源威胁论”站不住脚[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经济学中的“能源”[N];中国财经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史丹;深入能源体制改革 加强薄弱环节建设[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白明辉 陶思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N];国家电网报;2011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许勤华;中加能源合作迎来春天?[N];中国能源报;2012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在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2年

10 英国《经济学人》 赵清 译;英国能源议案招致民众不满[N];中国石化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建云;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2 Akulova Yulia;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Azamat Baimoldin;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能源合作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雷曼誉;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年

5 单君兰;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6 李训领;中国能源发展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位现强;挑战与机遇—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因素[D];暨南大学;2009年

8 吴晓春;中印能源的竞争与合作[D];厦门大学;2009年

9 陈文锴;中印能源合作的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久佳;美国能源支持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21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