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带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章节中明确提出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实行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势在必行。基于此,本论文以市场化为视角研究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以期对缓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有所裨益。论文从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理论出发,设计出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介绍国外典型案例,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市场机制提供有益参考。接着根据对我国实行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现状、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实践措施,一是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二是加快立法进程,三是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标准量化体系,四是采用基于市场的支付方式,五是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效果评估机制,六是引入社区参与,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论文最后以三峡库区生态补偿为例,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的问题所在,在前文得出的对策建议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峡库区实行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具体途径,如建立三峡库区为生态特区、完善三峡库区生态资本运营机制、以及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为运作载体开展市场补偿等。
【关键词】:生态补偿 市场机制 对策建议 三峡库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X3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
- 1.1.1 选题背景9
- 1.1.2 选题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2-13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技术路线13
- 1.4 可能的创新点13-14
- 2 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理论分析14-23
- 2.1 生态资源的经济学属性14-16
- 2.1.1 生态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14
- 2.1.2 生态资源具有价值性14-15
- 2.1.3 生态资源具有公共品性质15
- 2.1.4 生态资源具有外部性15-16
- 2.2 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16-20
- 2.2.1 生态补偿涵义16
- 2.2.2 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原理分析16-18
- 2.2.3 生态补偿的类型18-19
- 2.2.4 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的基本框架19-20
- 2.3 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理论分析20-23
- 2.3.1 生态补偿市场机制建立的原则20-21
- 2.3.2 产权明晰是建立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基础21
- 2.3.3 生态补偿市场机制设计的基本框架21-23
- 3 国外实施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典型案例23-30
- 3.1 美国的农业环境补偿政策——补偿手段市场化23-25
- 3.1.1 补偿背景23
- 3.1.2 引入竞争性议价制度23-24
- 3.1.3 评价24-25
- 3.2 南非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私人自愿投资水资源项目25-27
- 3.2.1 补偿背景25
- 3.2.2 私人自愿投资水资源项目25-27
- 3.2.3 评价27
- 3.3 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补偿——补偿资金来源市场化27-30
- 3.3.1 补偿背景27
- 3.3.2 补偿资金来源市场化27-28
- 3.3.3 评价28-30
- 4 我国实行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及可行性30-36
- 4.1 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的主要政策及问题30-31
- 4.1.1 我国生态补偿的主要政策30
- 4.1.2 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30-31
- 4.2 建立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分析31-33
- 4.2.1 弥补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先天不足31-32
- 4.2.2 调节区域生态资源供需矛盾32
- 4.2.3 促进生态产业的繁荣发展32
- 4.2.4 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32-33
- 4.3 建立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可行性分析33-36
- 4.3.1 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33
- 4.3.2 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市场体系的完善33-34
- 4.3.3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逐步成熟34-36
- 5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对策建议36-46
- 5.1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补偿中的互补作用36-38
- 5.1.1 政府补偿机制36-37
- 5.1.2 市场补偿机制37-38
- 5.2 加快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的立法进程38-39
- 5.2.1 构建生态补偿主体的法律制度38-39
- 5.2.2 构建生态补偿资金管理的法律制度39
- 5.2.3 构建生态补偿程序的法律制度39
- 5.3 完善生态补偿标准量化体系39-40
- 5.4 鼓励采用基于市场的支付方式40-41
- 5.5 建立生态补偿效果评估机制41-44
- 5.5.1 准确衡量生态系统服务的额外性42-43
- 5.5.2 提高补偿资金使用的高效性43
- 5.5.3 增强补偿效果的持久性43-44
- 5.6 引入社区参与,提高公众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和参与度44-46
- 5.6.1 建立以社区为载体的生态补偿保障机制44
- 5.6.2 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态补偿评估机制44-45
- 5.6.3 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利益纠纷解决机制45
- 5.6.4 提高社区公众认知水平和参与度45-46
- 6 案例分析:三峡库区实施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研究46-59
- 6.1 三峡库区概况46-48
- 6.1.1 地理位置和库区范围46
- 6.1.2 自然地理条件46-47
- 6.1.3 社会经济条件47
- 6.1.4 库区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状况47-48
- 6.2 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情况48-50
- 6.3 三峡库区生态补偿的问题分析50-52
- 6.3.1 补偿资金过低50
- 6.3.2 补偿范围较小50-51
- 6.3.3 补偿机制运作效率低且成本较高51
- 6.3.4 公众参与度不高51-52
- 6.4 三峡库区实施生态补偿市场机制途径及提升空间52-59
- 6.4.1 建立三峡库区为生态特区52-53
- 6.4.2 利用有关法律划分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53-54
- 6.4.3 完善三峡库区生态资本运营机制54-56
- 6.4.4 开放公用环保事业56-58
- 6.4.5 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为运作载体开展市场补偿58-59
- 7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卿;靳乐山;;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04期
2 张淑翠;;探析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的相关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1期
3 刘春江;薛惠锋;王海燕;杨养锋;;生态补偿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4 蔡邦成;刘庄;庄亚芳;;生态补偿的管理与调控政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5 张建肖;安树伟;;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远;严岩;吴钢;赵景柱;;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试点进展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9年10期
7 蔡邦成;庄亚芳;刘庄;王向华;;生态补偿的管理与调控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8 陈治斌;;“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探讨[J];学习月刊;2009年08期
9 陈治斌;;建立生态补偿激励机制 建设“两型社会”[J];城乡建设;2009年05期
10 王雅丽;刘洋;;强化金融支持 推进生态补偿[J];浙江金融;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2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6 孔志峰;生态补偿:不可忽视的责任[N];国际商报;2009年
7 记者 宋时飞;《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记者 买天;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N];农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尔德;区域性草原生态补偿定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魏家锋;神农架特色产业发展受益生态补偿[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4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刘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陈孜;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葛丽燕;流域阶梯式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2年
5 张慧;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薛友;苏州生态补偿评估[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二光;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何欣;西南山地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张建肖;陕西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闫伟;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5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