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新能力评估
本文关键词: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新能力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区域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探索先进发展模式的“先头兵”,应当提高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有效提升实验区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对实验区创新能力现状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城区型实验区是创新活动活跃而频繁的地区,对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通过搜索查阅相关文献发展,对国家、省市的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多,而对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新能力评估较少。为此,本文在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结合城区型实验区的特点和创新能力内涵,对城区型实验区的创新能力水平进行评估,试图为同类实验区及实验区所在城市的创新能力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借鉴和参考。首先,论文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点界定了其创新能力的内涵,接着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成果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研究现状两方面进行综述。接着,文章构建了适合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估和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基于以上方法,一方面,论文研究了50个城区型实验区的创新能力,研究结果发现:较为发达的城区型实验区创新能力水平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水平低。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城区得分相近,排名相邻。以上结论验证了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论文利用协调度模型研究了50个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表明,大部分城区型实验区处于过渡阶段和协调发展阶段,但是处于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发展阶段的实验区只占少数,大部分实验区还有亟待解决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矛盾。研究还发现,创新能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论文将50个实验区划分成“高创新能力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低创新能力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低创新能力水平—低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高创新能力水平—低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四类地区,并依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促进实验区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正相关的关系。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 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系统协调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10-11
- 1.2.1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11
- 1.2.2 实验区创新能力内涵11
- 1.3 相关研究综述11-16
- 1.3.1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研究现状11-15
- 1.3.2 实验区研究现状15-16
- 1.3.3 文献简评16
- 1.4 研究内容16-18
- 第二章 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18-31
- 2.1 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情况分析18-20
- 2.1.1 城区型实验区概况简介18-19
- 2.1.2 城区型实验区特点19-20
- 2.2 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及原则20-21
- 2.2.1 指导思想20
- 2.2.2 构建原则20-21
- 2.3 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21-22
- 2.4 指标体系构成及内涵22-27
- 2.4.1 科技创新23-24
- 2.4.2 可持续发展24-27
- 2.5 指标权重的确定27-30
- 2.5.1 确定权重的方法选择27-28
- 2.5.2 权重获取过程和结果28-30
- 2.6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估方法31-35
- 3.1 数据标准化31
- 3.2 创新能力评估方法31-33
- 3.2.1 加权线性和法原理32
- 3.2.2 创新能力计算模型32-33
- 3.3 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算法33-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第四章 实验区创新能力分析35-41
- 4.1 数据收集与整理35-36
- 4.2 创新能力计算结果36-40
- 4.2.1 阶梯分布明显38-39
- 4.2.2 相邻地区创新水平相近39-40
- 4.3 本章小结40-41
- 第五章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分析41-50
- 5.1 系统协调水平计算结果41-44
- 5.2 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综合分析44-49
- 5.2.1 高创新能力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实验区46-47
- 5.2.2 低创新能力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实验区47-48
- 5.2.3 低创新能力水平—低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实验区48-49
- 5.2.4 高创新能力水平—低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实验区49
- 5.3 本章小结49-50
- 第六章 结束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65
- 附录1 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名称及成立时间一览表54-56
- 附录2 评估指标解释56-59
- 附录3 50个城区型实验区2013年指标数据59-62
- 附录4 数据标准化结果62-65
- 在校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海伟,孔繁花;山东省各市经济环境协调度分析[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2 周娴;李文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估:模型与案例[J];探索;2006年02期
3 薛伟贤;董维维;王强;;入世后我国区域间保险业协调度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赵涛;李fE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朱春江;彭士萍;马文斌;;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乔良;梁俊;史亮;杨睿;;营区物资区域储备的系统协调度模型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9年10期
7 王亚平;杨巧宁;张婧;孙希华;;山东省工业化中期经济环境协调度及协调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0期
8 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张月芹;;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0年02期
9 薛红霞;刘菊鲜;罗伟玲;;广州市城乡发展协调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8期
10 周莹莹;刘传哲;;耦合协调度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J];求索;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辉;;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定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黄银兵;吴媚;田文林;;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3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运迎霞;田健;;可持续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土地使用与交通发展协调评价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金海;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王延梅;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效果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亚滨;广西“四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黄哲明;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特征的时空分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邵玉婷;新型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杨婧;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析[D];山西大学;2014年
7 曹青青;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戴婷;开福区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9 周瑞雪;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龙娟;广东省城市化与高速公路耦合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新能力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5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