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05:12

  本文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增长了173.45%,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了230.02%,利润总额增长了974.85%。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近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集聚性发展是高技术产业的普遍特点,但在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本研究有助于明确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为高技术产业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测度产业集聚系数值证明高技术产业集聚现象的存在性,并且采用经验性描述对3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现状进行剖析,实证考察了该产业集聚的空间地理特点及行业间差别,再通过计量中的面板模型分析该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存在性、显著性及区域差异性,试图找出引导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合理方式,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依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五大高技术产业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本文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集聚系数REG测算了我国五大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反映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的存在性。第二,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存在产业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从时间层面上1995-2013年我国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产业层次上,不同的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仍然存在差异性,其中,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始终维持最高的集聚系数,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最低。从空间层次上看,集聚水平高的产业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第三,从全国层面上,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本文从动态外部性的来源出发,构造三个可以衡量高技术产业集聚结构的特征指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专业化、多样化、竞争和人均资本量的占有对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性,但是不同的高技术产业集聚结构特征影响的水平存在差异性,高技术产业集聚结构的专业化特征对人均产出的弹性最高,而多样化特征和竞争特征对人均产出的弹性几乎相同,并且在高技术产业结构特征中专业化特征和竞争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第四,从东、中、西三个区域层面上,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差异性。东部地区,除lnPOR变量之外的其它变量都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相关性,其中,高技术产业集聚结构的多样化特征对人均产出的弹性系数最大。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特征对人均产出的弹性系数最大,这一点与全国的情况相同,多样化特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向的,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竞争特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特征、多样化特征、竞争特征和人均资本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性,其中竞争的产业集聚特征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多样化特征虽然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但统计上的并不显著。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聚 动态外部性 专业化 多样化 竞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6.44;F12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0 绪论13-21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0.1.1 研究背景13-14
  • 0.1.2 研究意义14
  • 0.2 研究现状14-19
  • 0.2.1 国外产业集聚研究现状14-16
  • 0.2.2 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16-19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9-20
  • 0.3.1 研究内容19
  • 0.3.2 研究方法19-20
  • 0.4 创新与不足20-21
  • 0.4.1 创新之处20
  • 0.4.2 不足之处20-21
  • 1 相关理论概述21-28
  • 1.1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21-23
  • 1.1.1 高技术产业的概念21
  • 1.1.2 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分类21-22
  • 1.1.3 外部经济22-23
  • 1.2 产业集聚的基本理论23-25
  • 1.2.1 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聚理论23-24
  • 1.2.2 古典区位理论中的产业集聚理论24
  • 1.2.3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24-25
  • 1.3 产业集聚的机制25-28
  • 1.3.1 共享机制25-26
  • 1.3.2 匹配机制26-27
  • 1.3.3 知识溢出机制27-28
  • 2 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算28-37
  • 2.1 度量产业集聚水平方法28-30
  • 2.1.1 空间基尼系数28-29
  • 2.1.2 R_(EG)系数29-30
  • 2.2 空间地理单元和产业细分标准的确定30-31
  • 2.2.1 空间地理单元的确定30
  • 2.2.2 产业细分标准的确定30-31
  • 2.3 测算结果及分析31-36
  • 2.3.1 时间层次31-33
  • 2.3.2 产业层次33-34
  • 2.3.3 空间层次34-36
  • 2.4 小结36-37
  • 3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37-51
  • 3.1 指标设计与模型设定38-40
  • 3.1.1 产业集聚的指标设计38-39
  • 3.1.2 模型设定39-40
  • 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40-41
  • 3.2.1 数据来源40
  • 3.2.2 变量说明40-41
  • 3.3 实证分析41-47
  • 3.3.1 描述性统计41-42
  • 3.3.2 单位根检验42-44
  • 3.3.3 协整检验44
  • 3.3.4 Hausman检验和F检验44-45
  • 3.3.5 实证结果与分析45-47
  • 3.4 区域比较:东部、中部、西部实证回归分析47-51
  • 3.4.1 东部、中部、西部的面板模型回归的实证结果47-48
  • 3.4.2 东部、中部、西部面板模型回归的实证结果分析48-51
  • 4 政策建议与结论51-55
  • 4.1 政策建议51-53
  • 4.2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60
  • 致谢60-61
  • 个人简历61
  • 发表的学术论文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维新,王茂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问题和主要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樊五勇;国外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0年04期

3 彭新育,宋雷;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11期

4 樊五勇;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国外经验与启示[J];软科学;2000年01期

5 刘安蓉,林玲;高技术产业成长环境的动力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3期

6 路甬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建设创新体系做出新贡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5期

7 陈谦;;面对“入世”南京高技术产业何去何从[J];改革与开放;2001年04期

8 童书兴;入世对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2期

9 察志敏,肖云,骞金昌;何谓高技术产业[J];中国统计;2001年09期

10 ;2000年中国十大高技术产业新闻[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张诚;朱东华;赖院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洪转;赵强强;;基于加权灰关联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评价[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红梅;匡暑炎;闫慧杰;;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地区动态评价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姚梓璇;王铮;;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杨蕙馨;王军;;高技术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路径[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世钊;明年高技术产业确定八大重点[N];法治快报;2006年

2 记者  郑红 通讯员  张伟深;高技术产业:上海经济“火车头”[N];解放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超柱 实习生 胡馨婷;高技术产业产值首破百亿大关[N];嘉兴日报;2006年

4 杨洁;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新成就[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王映;河南首批省级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挂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秦艳贞 余宽平;我市发布第二批60个创新型高技术产业项目[N];镇江日报;2010年

7 路向军(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依存关系[N];科技日报;2000年

8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曾志远 陈志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N];经济日报;2010年

9 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高新才;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长期战略[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记者 郭晓静;我市高技术产业 迈入发展快车道[N];重庆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箫迪;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丁绪辉;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汪芳;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左莉;高技术产业二次孵化模式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7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10 刘志迎;基于效率理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翠红;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菁;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测度与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小艳;高技术产业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及产业政策选择[D];山东大学;2007年

5 朱亚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孙超;基于因子分析和三阶段DEA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新新;辽宁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韩娇艳;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杨萌;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10 薛智键;基于窗口DEA及Malmquist指数的贵州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58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