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工业化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去工业化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给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许多国家出现各项经济指标的下滑的现象。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结于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认为去工业化严重削弱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号召重新认识制造业的价值,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再工业化”的呼声相继而起。然而,去工业化是否是经济发展的阻碍?是不是所有的去工业化都会带来产业空心化、大量失业等问题?去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使得笔者对去工业化有关的问题有所思考。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业革命后,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进入了工业加速发展时期,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然而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完成,许多国家开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投入服务部门,而工业部门则进入了各项指标持续下降通道,即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通过对世界各国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我们认为所有的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都已经经历或者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去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经历去工业化。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而对中国自身去工业化问题的探析则几乎无迹可寻。然而,由于去工业化的必然性,去工业化不仅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去工业化问题,因此研究中国的去工业化问题则变得十分有意义。本文通过引入一个理论模型来探讨去工业化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的就业占比的下降,进而影响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率,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率。然而,由于各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率不同、对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同、产业特征不同,去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也不同,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通过对中国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认为我国尚未进入全面去工业化进程,未出现整体性的总量去工业化,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进一步探索我国地区之间的去工业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各省(地区)的制造业相关数据显示,我们已经有一些省(地区)出现了制造业就业占比和制造业产出占比持续下降的通道,即出现了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这正符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渐表现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因此,本文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对中国的中国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应科学有效地承接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同时注重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及创新,以应对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政策的挑战;在中国的去工业化方面,应坚持结构性去工业化,避免整体性总量去工业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需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应该高瞻远瞩,将一些高科技产业放在切实可能发展的地区,避免雷同式的低效率的发展;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特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规避去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积极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去工业化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6
- 1.2.1 去工业化问题研究综述14-15
- 1.2.2 去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15-16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7
- 1.4 贡献与不足17-18
- 1.4.1 本文的主要贡献17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17-18
- 2 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18-26
- 2.1 去工业化的内涵、动因和测度18-21
- 2.1.1 去工业化的内涵18-19
- 2.1.2 去工业化的动因19-20
- 2.1.3 去工业化的测度20-21
- 2.2 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一个理论模型解释21-26
- 3 不同类型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26-35
- 3.1 去工业化的类型26-28
- 3.2 不同类型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典型国家案例28-35
- 3.2.1 英国去工业化问题分析28-31
- 3.2.2 德国去工业化问题分析31-32
- 3.2.3 英国和德国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32-35
- 4 中国去工业化问题描述性分析35-47
- 4.1 中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特征35-36
- 4.2 全国层面去工业化分析36-39
- 4.2.1 全国产业结构变化特征36-38
- 4.2.2 全国去工业化现状38-39
- 4.3 地区层面去工业化分析39-45
- 4.3.1 地区经济发展特征39-42
- 4.3.2 地区去工业化现状42-45
- 4.4 小结45-47
- 5 去工业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一个实证分析47-52
- 5.1 模型设定47-48
- 5.2 数据与变量说明48-49
- 5.3 实证结果分析49-52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52-55
- 6.1 研究结论52-53
- 6.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53-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朝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产业研究[J];经济问题;2000年10期
2 河北省工业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及思考[J];价值工程;2000年01期
3 王关义;广东工业化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0年Z1期
4 陈清仙;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2期
5 胡军,向吉英;论局域工业化的跨越模式──以深圳为例[J];学术研究;2002年03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大连干部学刊;2002年06期
7 金伟,杨明,曹峰军;关于哈尔滨市工业化水平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2年04期
8 陈禹;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时代[J];科学决策;2002年06期
9 李志良;工业化仍在挑战贵州“爬坡过坎”[J];理论与当代;2002年08期
10 陈淮;工业化仍在挑战中国[J];北方经济;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2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5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罗润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肖金成 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有三个关系需要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跨越[N];中国信息报;2002年
8 新疆纺织工业行业办公室 尹晓勤;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历史的选择[N];中国纺织报;2003年
9 刘平量;海南加快工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N];海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秀生;西部呼唤工业化市场化思维[N];人民政协报;200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去工业化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5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