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无线充电装置设计
【图文】:
图1无线充电装置结构无线电能发射电路将直流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磁波信号,并通过线圈发送到空气中;无线电能接收电路通过线圈耦合空气中的电磁波信号,并通过整流滤波将其转换为直流信号,为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提供电能,从而实现通过无线电能发射模块向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进行无线充电的目的。2硬件设计2.1谐振补偿拓扑结构按照电能传输原理的不同,无线电能传输分为3种方式:①电磁感应式:将电流通过线圈,从而产生磁场,实现近程无线供电;②电磁共振式:利用磁耦合共振效应实现近程无线供电;③电磁辐射式:将电力转换成电波,以辐射传输供电[5-6]。其中电磁感应式传输距离最短,为厘米级别,但传输效率最高,因此,本文选用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式。结合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无线充电特点,设无线充电装置与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之间的距离为5~6mm。由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磁路结构有较大的间隙,2个线圈耦合系数低。为了提高电能传输能力,通常需对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进行谐振补偿[7-8]。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通常包括4种基本的谐振补偿拓扑结构:PS,PP,SS,SP(其中,第1个P表示发射原边采用并联谐振,第1个S表示发射原边采用串联谐振;第2个P表示接收副边采用并联谐振,第2个S表示接收副边采用串联谐振)。谐振补偿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LP为发射原边谐振电感,LS为接收副边谐振电感,CP为发射原边并联电容,CS为接收副边并联电容。(a)SS结构(b)SP结构(c)PS结构(d)PP结
图1无线充电装置结构无线电能发射电路将直流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磁波信号,并通过线圈发送到空气中;无线电能接收电路通过线圈耦合空气中的电磁波信号,并通过整流滤波将其转换为直流信号,为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提供电能,从而实现通过无线电能发射模块向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进行无线充电的目的。2硬件设计2.1谐振补偿拓扑结构按照电能传输原理的不同,无线电能传输分为3种方式:①电磁感应式:将电流通过线圈,从而产生磁场,实现近程无线供电;②电磁共振式:利用磁耦合共振效应实现近程无线供电;③电磁辐射式:将电力转换成电波,以辐射传输供电[5-6]。其中电磁感应式传输距离最短,,为厘米级别,但传输效率最高,因此,本文选用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式。结合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无线充电特点,设无线充电装置与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之间的距离为5~6mm。由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磁路结构有较大的间隙,2个线圈耦合系数低。为了提高电能传输能力,通常需对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进行谐振补偿[7-8]。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通常包括4种基本的谐振补偿拓扑结构:PS,PP,SS,SP(其中,第1个P表示发射原边采用并联谐振,第1个S表示发射原边采用串联谐振;第2个P表示接收副边采用并联谐振,第2个S表示接收副边采用串联谐振)。谐振补偿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LP为发射原边谐振电感,LS为接收副边谐振电感,CP为发射原边并联电容,CS为接收副边并联电容。(a)SS结构(b)SP结构(c)PS结构(d)PP结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杨芳勋;基于ICPT的无线电能传输网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杨民生;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艳;阳育德;;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站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Z4期
2 陈珂睿;王泽忠;刘胜南;夏天;方舟;闫磊;赵莉莉;郭若颖;;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功率及效率影响因素[J];电网技术;2014年03期
3 谢文燕;林苏斌;;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结构分析与优化[J];电气技术;2014年09期
4 王春芳;陈杰民;李聃;孙会;;数字家电用无线电力传输电源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4年11期
5 王春芳;陈杰民;李聃;孙会;;零电压导通、零电压关断单管无线电能传输电源[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04期
6 谢文燕;陈庆彬;;基于UCC3895的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分析与设计[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5年08期
7 魏云波;王俊元;张纪平;;新型低频高压无线能量传输电源设计[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8 孙跃;李玉鹏;唐春森;吕潇;;具有恒流恒频恒压特性的IPT系统参数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9 邹玲;郑伟;李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频率特性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夏晨阳;庄裕海;贾娜;伍小杰;;高瓦斯粉尘矿井无线安全供电系统建模研究[J];煤炭学报;2014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芳勋;基于ICPT的无线电能传输网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3 赵志斌;基于NLP建模的ICPT系统参数优化[D];重庆大学;2012年
4 田勇;基于分段导轨模式的电动车无线供电技术关键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侯典立;开关式驱动无线功率传输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帆;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优化分析与频率跟踪控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冷志伟;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电能发射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范明;谐振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鹏
本文编号:2569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69958.html